液晶面板持续涨价 国产平板纷纷突围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由于中国台湾和日本、韩国等地不少上游液晶电视面板厂家出现亏损,所以,进入今年第二季度之后,随着“限产调价”的政策,20英寸、26英寸、32英寸等中小尺寸上游液晶面板供应价格纷纷上涨,使得中小尺寸液晶电视整机厂家近期纷纷调整战略。
此番液晶面板涨价,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国产液晶整机厂家,因为处于涨价“重灾区”的32寸和37寸两大寸,正是国产液晶电视品牌的“强势”领域。
面板价格上涨将直接提高彩电制造商的制造成本。按显示屏占液晶彩电70%成本计算,面板价格提高5%,将提高彩电整机3.5%的成本。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因面板涨价每台电视已被压缩10~20美元的利润空间,国内厂家虽无人敢提价,但长此以往,没有哪家能坚持得住。于是,摆脱37寸以下尺寸的“重灾区”,向大屏幕领域转移就成了必由之路。
眼下,国产各大品牌的营销重心都已经转到了40寸以上的产品。创维数码彩电事业部总裁杨东文也坦言,今年40英寸以上将是国内液晶电视企业主攻的方向,因为32英寸、37英寸的利润空间几乎为零。
力推双倍高清谋求技术升级
在国家高清标准落定之后,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酝酿,双倍高清(即FULLHD,分辨率为1920×1080,逐行扫描)已经全面进入市场成熟期。各大厂商的联动推广,以及产品价格的理性归位,打通了双倍高清普及的主干道,高清产业已全面进入双倍高清时代。
与此同时,国产和外资各大厂商纷纷加快了双倍高清的市场动作。康佳、创维、TCL等近期同步启动全高清战略,加大对双倍高清产品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普及推广力度。而在国产品牌率先谋求技术升级的影响下,索尼、三星等外资品牌也紧跟国产品牌的步伐,开始全面扩充双倍高清产品线,主推双倍高清系列产品。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白为民指出,以产品技术的快速开发应用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是中国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双倍高清作为产业发展的新主流,将成为国产品牌重定市场版图的新拐点。
“这种转变是维护中国平板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家电产业研究专家陆刃波指出,数字高清已经成为2007年中国彩电市场最受关注的焦点。“中国企业的竞争突围而出,必须通过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提升产品竞争力,这是中国企业制胜市场的唯一方法。”陆刃波说。
向32寸进发厂商拥抱等离子
外资厂商价格屠刀步步紧逼,而液晶面板的价格又节节上涨,国内一众平板厂商可谓生活在微薄利润空间的“夹缝”之中。而在此时,等离子屏幕上游制造商收复失地的“凌厉攻势”却给出了另一种希望。
最新数据显示,等离子面板6月价格仍大幅滑落,42寸面板报价较5月下滑约25美元,50寸面板则下滑约45美元。而在液晶阵营的“重灾区”———32寸,等离子整机电视的成本在250美元左右,而同尺寸的液晶面板的价格却在325美元左右。巨大的成本差让不少国内厂商纷纷转投等离子阵营。
除去一贯力挺等离子,并投资20亿引进等离子屏生产线的长虹,创维、TCL、海信等诸多企业都纷纷加入战团。近日,LG电子南京等离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范珍也向媒体透露,共有八家国产彩电厂家有意订购其32英寸等离子屏。有消息称,包括创维、海信、TCL等在内的国产彩电厂家已悄然向LG电子订购了LG32英寸PDP面板,进货量在5000~8000片不等。
“同尺寸等离子电视比液晶电视便宜,是国产彩电企业集体押注32英寸等离子电视的关键因素”,陆刃波分析称,“成本因素和市场价格因素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导向作用,这也可能成为我国等离子阵营一次重新发力的契机。”
另辟蹊径领跑数字一体机
要想脱身“价格”泥沼,摆脱合资品牌的贴身挤压,国产品牌们要做的一大努力就是去另辟蹊径,实现差异化的产品战略,去寻找属于自身的“蓝海”。而在数字电视一体机方面,以康佳、长虹为首的几家国产品牌的努力已初见成效。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近日对媒体宣称,地面数字电视国标将于8月1日如期实施。专家估算,数字电视将以年均新增和更新4000万台的速度向前推进,尤其是随着“2008数字奥运”的到来,数字电视的规模将在明年年底超过普通模拟电视。这也意味着一条产值数以千亿元的产业链正在悄然诞生。
近日,康佳集团彩电事业部副总经理马彪向笔者透露,康佳即将推出基于地标的高端差异化数模一体机系列,将于8月“地标”正式实施期间,率先投放市场。
据透露,康佳最新研发的地标数字电视,属于47寸双倍高清高端机型,采取清华、交大的融合方案,以高清、标清两种兼容模式,同时支持移动和固定接受TDS-OFDM调制方式的数字电视信号。创维、长虹等也不甘示弱。此前,创维宣布开发了全系列基于国标的数字电视产品,将全面推出符合国标的产品。长虹近日也成功研发出符合香港地区情况的国标机顶盒系列产品,成为内地首家供应香港市场数字高清地面波电视机顶盒和高清一体机的厂家。
而相形之下,外资品牌除三星已推出一体机外,其他公司符合“国标”的产品还处于研发阶段。由此可见,在适应本土化标准,实现差异化产品战略方面,我们的国产品牌有着天然的优势,并以将此作为突围制胜的利器。[!--empirenews.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