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晶圆制造拉动整个产业链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产能规模:
年底跻身国内前三
记者(以下简称“记”):今天成芯厂量产,标志着成都集成电路产业链闭合完成。对下一步做大做强,您有什么建议?
张汝京(以下简称“张”):成都的发展路子非常好。从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到引进封装测试工厂,再到芯片制造这个产业链核心的落地,是日本和台湾地区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成功模式,成都根据实际,在发展模式上有所借鉴创新,同样取得了成功。
要做大产业,就必须尽量完善产业配套政策,吸引更强的企业聚集,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目前成芯厂已成功量产64兆SDRAM晶圆,紧接着功率集成电路、高电压集成电路也将在短期内进入量产阶段。生产工艺将包括从0.35微米到0.18微米的特殊半导体,Power,MOSFET,AnalogSpe-cialtyMemory电路的制程。到年底,三期工程完成,三条生产线同时运行,月产量将达到70000片,成都集成电路产能将跻身国内前三。
目前,成芯厂的8英寸晶圆主要市场为通讯、汽车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主要国际客户有日本尔必达、美国ASSI公司等。本地客户中,则有长虹旗下的虹微公司。但我们还渴望能够为更多的本地设计公司、整机制造商提供服务。
首谈“融资租赁”:
我们会回购
记:成芯厂是成都市政府与中芯国际两家在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领域的优势对接成果,由地方政府成立“壳公司”进行前期建设,然后委托给贵公司经营。这被评价开创了“融资租赁”的招商引资新模式。对中芯国际来说,管理成芯厂有什么不一样?
张:我们在武汉也是采用同样的模式。初期投资由当地政府筹资投入,建成后委托中芯国际经营。但我们承诺将回购企业。打个比方,我们在北京、上海、天津的厂是“自建房”,而在成都的厂有点像先租后买。
目前,成都方面负责大的决策问题,比如准备进行的二、三期投资,就是成都方面决策产生的。而中芯国际对日常管理和运营、人才、技术、市场都要负责。我们从中芯的第一个厂,搬了大部分经营管理团队过来,足以说明我们对成芯厂的重视。
回应“产能过剩说”:
不必担忧
记:过去两年,中芯国际的业绩表现不是很理想。有评论认为,中国半导体行业投资过热,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张:中芯国际是一家2000年才起步的新的芯片生产企业,在全球行业排名前四的企业中最年轻。建一条8英寸新芯片生产线,月产能力2万-3万片,至少投资10亿美元。作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90%的投资都在设备上。按规定,这些昂贵的设备将必须在5年内折旧完,而这些设备可能要用上20年。看一个企业的经营效益,绝对不能只看利润,还要看现金流。我们的现金流在同行业中是最好的。
我不认可全球产能过剩的说法。全球电子行业大型整机制造企业逐渐将芯片制造外包,我们这类代工企业的市场需求只会越来越大。同时,国内半导体产品的自给率还很低,这意味着国内市场空间还很大。
如果说有过剩,只可能是那些停滞不前的技术和企业。但这也不是说生产线不是最顶尖,就没有生存空间,数字化大潮使市场对芯片的需求非常多元。因此,中芯在每一地的工厂都有其特殊的产品定位,我们“大而全”,且不断追求进步,满足多层次产品和工艺技术要求,这样就没有过剩之虞。
链接
什么是晶圆
晶圆由普通的硅沙拉制提炼而成,是最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按其直径分为4英寸、6英寸和8英寸,近年发展了12英寸甚至更大规格。晶圆越大,同一圆片上可安排的集成电路就越多,可降低成本,但要求的材料技术和生产技术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