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业的大好局面难掩基础元器件“短板”的尴尬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我在本刊去年第11期专题《聚焦非IC类电子元器件》中曾提到近期基础元器件紧缺的现象。前不久借参加“2006年上海亚洲电子展(AEES 2006)”之机,我就此向日本领先的无源器件供应商——太阳诱电(上海)董事副总经理下城忠通求证,他当即条件反射般地表示:“你提到的高容陶瓷电容紧缺的问题的确存在。”据他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手机、PC、数码相机、LCD TV的产量持续增长,对MLCC形成强力拉货;其二,部分终端产品对电容的每单位需求在上升,以PC为例,目前基于英特尔的Dothan单核心平台大约需要总容值为26.4μF的外部电容,而到了Yonah双核心平台,就需要77.2μF的电容,翻了将近三倍。至于未来的四核、八核CPU平台,需要搭载的电容达到160μF和265μF,这对电容市场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下城指出,虽然需求增加了,市场扩大了,但是能够提供高容值产品的电容厂商数量有限,“生产一颗这样的电容需要完成600个步骤和技术指标,对制造流程要求很高,有这种技术实力的厂家很少。我们的产能跟不上增长的需要,这迫使我们目前只能优先满足主要客户的需求。”据介绍,太阳诱电在0805的产品规格上可以做到22μF的电容值,这是一个很高的技术门槛,仅有村田、TDK和太阳诱电这三大厂商能够供应,是当前非常紧缺的产品,以AMD的新款CPU为例,每片CPU约需70余颗22μF高容MLCC,日本厂商可谓奇货可居。联想到中国的情况,尽管整个电子产业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基础类元器件似乎充当了弃儿的角色,不管是新产品开发还是产能建设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造成了国内制造厂商对于日本和台湾地区供应商的过份依赖,这也许正中日本同行的下怀,他们正是希望台湾和大陆厂商能够接手利润微薄的低容产品的生产,而自己则垄断利润丰厚的高端电容市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去年,这种紧缺现象还发生在其它基础类元器件领域,如半导体分立器件,而且短期内无法有效缓解。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全球半导体工厂将产能向高端工艺倾斜,致使投向传统器件的晶圆和产能减少。其次,太阳能电池产业的迅速成长吞噬了大量多晶硅,而多晶硅是晶圆的原材料,所以导致晶圆价格上涨,供货紧张,这导致一些中小型晶圆厂面临停产的状态,包括中国本地的一些晶圆厂。
“我们的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产品仍然供不应求。”在与亚洲电子展同期举行的第68届全国电子展上,来自国内最大整流二极管制造商——常州电器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许小平对本刊表示,该公司由于拥有自己的晶圆设计和生产的垂直供应能力,因此不仅免受了晶圆难求的冲击,而且还因此渔翁得利。据许小平介绍,该公司拥有3英寸和4英寸晶圆生产线各一条,近几年二极管产销量及经济规模保持在年均增长30%以上,二极管年产量超过45亿只。“做这类产品主要在于参数的优化,而不是特别强调工艺的先进性,因此尽管我们工厂相对老旧,但是产品与其它竞争对手相比并不处于劣势。”许小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