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进退方舟始末 李氏家族占据高管席位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对于国家863项目“方舟3号”搁浅的原因,他分析,一个产品被搁置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技术不行(无法实现功能和应用)、一是市场不行(无法获取利润)。在曾亲历方舟1号和2号的他看来,方舟芯片在技术表现上是很不错的,虽然在做应用的配套时遭遇了很多坎坷。
“技术总是跟着市场进步的,但我不理解公司为什么在市场拓展上裹足不前。”谈及方舟的市场化,该员工唏嘘不已。
倪光南的“方舟”缘
最先看到国产嵌入式CPU市场前景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那是1999年的9月。”5月30日,倪光南再次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据倪回忆,当时,李德磊突然找到他请求帮助。而早在李德磊进入中科院计算所读研时,倪李二人便已相熟。“当时他非常急切地找到我,说得到内部消息,日立美国突然要停止外包给BBT的一切项目,然后问我该怎么办。”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李德磊仍然在日立美国半导体公司工作。虽然BBT的工商资料显示当时李德磊并不持有BBT股份,但李却一直为BBT介绍来自日立美国半导体公司的外包项目,也在一手操持BBT的转型工作。
“虽然当时日立的项目没做完,但我发现通过这个项目,BBT在编译器设计、芯片设计以及操作系统设计方面的人才积累已经很完善,基本具备自主研发CPU的技术能力。”倪光南表示。
李德磊同意了倪光南的建议。随后,倪出面协助BBT寻找风险投资。
2000年3月8日,北京中芯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方舟科技”前身)在京注册成立。法人仍然延用BBT的胡铭曾,注册资本为600万元。其中,李德磊的弟弟李德晶、弟媳张雅军分别持有35%的股份,其余30%股份由BBT老股东赵建勋、胡铭曾均摊。
2000年5月,经倪光南牵线,有热心的深圳民营企业家表示愿意出资支持中芯微的CPU研发,随后,首笔高达2000万元的资金到账。
2001年4月,方舟1号研发成功。2001年5月,倪正式出任中芯微系统战略市场部副总,为中芯微做拓展市场的前期工作。7月,经过高级别的专家技术鉴定会,并由四部委联合召开了盛大的发布会,轰动一时。
在此之后,国家开始陆续投入大笔资金支持方舟1号、2号的研发。
“方舟1号”3个客户
2001年的7月,在倪光南的多方努力下,北京裕兴科技公司成为中芯微的第一个客户――裕兴公司决定采用方舟1号进军NC市场。
由于当时国内企业基本上都习惯使用Intel和AMD那样能提供丰富的配套应用以及可提供芯片解决方案的芯片。因此,虽然方舟1号的性能不错,但这个采用自行设计的独立体系结构的CPU芯片,市场开拓是很困难的。
但令人吃惊的是,在裕兴为此投入上百万元之后,中芯微最终却以“拒绝供货”回报了第一个客户。
至于不做的原因,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前方舟员工皆表示不知内情,“李总裁说不做就不做了”。而亲自跑市场的倪光南,对此也非常困惑,“裕兴是我以个人信誉拉来,李德磊向它跑单,对我的打击极为沉重”。
2001年10月,倪光南突然去职,但他并未向记者解释个中原因。
2001年11月,中芯微开始与第二个客户、另一家网络计算机厂商“国永”合作。有趣的是,知情人士的回忆,合作尚未到一年,2002年10月,“李总裁又说不做了”。
而此时,经政府穿针引线,神州数码浮出水面,这是中芯微的第三个客户。据媒体报道,2002年11月4月,双方召开了盛大的新闻发布会,神州数码于当天宣布正式推出基于方舟1号的网络计算机。
2002年12月,方舟2号高调上市。此时的方舟2号已经是集成了许多外围设备模块的系统芯片。“方舟1号最初的市场开拓的确很困难,但迫使方舟直面市场的真正需求,事实证明,市场对方舟2号的反应有了变化。”有知情人士评价。
随后,联想、京东方、泰丰、长城等知名厂商纷纷跟进。到2003年,在政府采购中胜出的网络计算机均采用了方舟系列芯片。此时,中芯微系统已变更为方舟科技,声誉在国内达到顶峰。
方舟变脸瞬间
有方舟前资深员工称,2002年到2003年,除了基于网络计算机的销售,方舟CPU的销量并未实现突破。
“NC主要靠政府推,李总裁认为只要做好政府就行了,不需要什么市场推广。所以公司市场部一直在人事震动,从倪光南离职之后就不断在换,有段时间市场部好像还被取消了。”该员工称。
随着NC被逐步证明并不适用,从2003年底开始,NC从政府采购中淡出。方舟CPU的销售也开始受到影响。
上述方舟员工认为,这直接促使李德磊产生了放弃CPU的念头,“即便之前的政府采购单子,由于处于推广期,方舟所获得的回报并不多”。据他透露,方舟2002年和2003年的账面收入都在700万元-800万元之间,“基本无利可图”。
“只做网络计算机,其实限制了方舟芯片的市场表现,但当时基于方舟CPU的网络计算机实在是太火了,以至于方舟科技并没有在其他的市场上有好的拓展。”有业内人士分析。
在方舟资深员工看来,嵌入式CPU的市场容量不庸质疑。李德磊之所以放弃“方舟3号”,“他毕竟是个拿着外国护照的商人,做外包赚惯了快钱,对商业的追求显然高过对于国产CPU重要性的认识”。
“方舟2005年初左右转做小灵通。”有业内人士透露,方舟科技拿到了一家美国公司数百万美金的外包项目。
据介绍,这家名为Spansion的美国公司,向方舟科技提供了数百万美金的项目资金,方舟科技转为做PHS(小灵通)以及FLASH。由于并不擅长通信技术,小灵通的知识产权也是由国外购进,再在国内进行开发改造。
在此之前,李德磊开始在中关村各种场合公开宣称放弃CPU。至此,一家做外包设计的公司,在经历了5年中国芯的辉煌之后,又回到了原路。
与此同时,工商资料显示,2005年2月,方舟科技调整了董事会,除中关村软件园和深圳中纬实业仍保有董事位置以外,李家3人――包括李德磊、其弟李德晶、妻兄王小苏,占据了其他的3个高管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