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投资高管另立门户 4年欲投2亿美元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启明创投投资项目的额度主要集中在300万到700万美元,这往往是在一个科技型企业已经有了产品,刚刚开始销售,还没有产生利润的阶段
风险投资正加速涌入中国市场。创业投资顾问机构清科公司预测,2006年投向中国的风险投资将从去年的10.7亿美元上升至15亿美元。与之相伴,越来越多的风投企业高管选择此时创办自己的风险投资基金。
2月15日,总部位于美国西雅图的风险投资公司IgnitionPartners,联手前英特尔投资部中国总监邝子平以及Mobius风险投资公司创始人兼前董事总经理GaryRieschel,在上海创立启明创投公司,并计划4年内在中国进行2亿美元的风险投资。
4年投资2亿美元
在英特尔投资部的6年中,邝子平与其团队的投资包括40多家中国企业,其中有超过10家进行了上市、合并或收购。
邝子平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启明创投的大部分资金已经到位,创业者可以与启明直接联系,投寄他们的商业计划书。
什么样的企业将获得启明的投资?邝子平认为,首先公司已经有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不需要证实谁已经这样做,但必须设计出运作的商业模式;第二,希望能够看到有一到两个非常有经历、有远见的创始人,可能他的团队大部分都已经到位,也许还没有到位,但是必须要有那么几个核心人员对他们的事业是非常有信心。如果一个初创性的公司在技术上是发明创造,这个技术创造要有一个雏形已经出来了,而不是一个想法。
目前,启明创投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元器件部分,包括芯片、无线器件、光器件等;还有一类是通过互联网给广大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企业;第三是通过无线或者手机平台提供的增值服务。
邝子平计划在未来四年中,把手中持有的2亿美元大部分投出去,并预计在未来三到七年内获得回报。
“启明创投投资项目的额度主要集中在300万到700万美元,这往往是在一个科技型企业已经有了产品,刚刚开始销售,还没有产生利润的阶段。”邝子平告诉记者,“但启明也会选择做一些更早一点的初创企业。比如刚刚成立,有几个很有经验的创业家,在过去有成功的案例,但投资金额就不会是300万到700万美元了,可能会低一点,参股的比例可参照一般VC的比例,大概都会在30%左右。”
中国的风险投资开始进入黄金时代
中国的风险投资开始进入黄金时代,美国人Gary Rieschel 认为。
这位邝子平的合伙人,也是启明创投的另一位主要创办者,曾供职于英特尔和思科等大型IT企业。1996年,他在美国创建了Softbank风险投资和Mobius风险投资,旗下管理的资产达到20亿美元。在此期间,加利?雷歇尔对超过50家科技公司进行了投资,并在IPO后成功退出,其中包括UT斯达康。
GaryRieschel认为,中国整个风险投资行业仍然处在非常非常早的发展阶段。以因特网为例,现在中国的水平处在美国1998年的水平。美国1998年的时候,有一些因特网公司成功实现上市,还有一些公司增长的速度确实非常之快。但是当时在美国还没有一家公司能够主导美国的因特网市场。所以我们相信在中国市场中,在今后七到十年中会在因特网领域、半导体领域在其他核心的高科技领域看到一些规模达到数十亿美元的大公司出现。
对于为何选择这个时机进入中国,GaryRieschel认为与现行政府政策有很大关系。第一,中国政府做过表态,政府将刺激消费,并且努力降低中国的储蓄率;另外中国政府同时作出了一个非常明确有力的表态,中国将加强本土的核心研发能力。现在,中国的法律环境、金融市场、创业环境和内需等几个因素聚在一起使其有能力大量吸收风险投资。在这个时期展望未来十年,将来无论是政府政策,还是整个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朝着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方向发展的。
邝子平也认可现在的时机好于之前的任何时候的判断。从市场发展讲,在第一波中国高科技企业去纳斯达克上市时,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短期现象,但从最近来看,中国的企业国际化,中国企业能够有退出机制,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持续回报,这不是短期现象,它已经变成一个真正的行业。另外,从投资对象来讲,若干年以前,当风险投资去考察一家公司时,它的创始人往往是第一次创业,很多创始人都没有管理过一个团队,那个时候要评估一个项目非常困难,只能从市场前景来评估一个项目,创始人本身很难考察。但近年,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已经挖到第一桶金,越来越多的创始人已经有经验可循。
与此同时,手中攥满了美元的投资者们也经验丰富。易观国际总裁于扬认为,中国的第二代投资者正浮出水面。“这些人最明显的特征是普遍具备经营公司的经验,与第一代投资者相比,他们能够为其投资的企业带来更多经营层面的指导和帮助,因为他们也曾碰到过类似困难。”于扬说。
不能不提到,邝子平的另外三名合伙人:董家骏曾在微软任职12年,是微软第一位华裔副总裁;约翰?查古拉离开微软时职位则是微软全球商业活动总经理;周华颖是前思科公司业务发展高级经理、2004年至2005年间,他负责思科在中国的战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