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肩负六大使命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使命一: 继续作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是当今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先导性高技术产业。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时间坐标上已成为继纺织工业、钢铁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之后的第五个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因此,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一项常规的产业发展政策,而是人类社会实现的一次新的飞跃,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变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了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专业门类基本齐全、技术水平日益提升、宏观调控不断规范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并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全国工业部门来看,1998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跃居39个工业部门第一位,占全国工业部门总产值的比重为7.22%;1999年产品销售收入开始占据工业部门第一位。200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65万亿元,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为4.1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13.9%。
在2006-2010年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将保持15%的年均增长率,到2010年,全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6.5万亿元,工业增加值为1.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7%。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高速增长,使《建议》提出的“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成为可能。
使命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并指出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围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一主题,“十一五”期间,要加快以信息化手段强化企业形成、积累、传播、扩散知识的能力,促进既有产业高技术化,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落在实处,提升国民经济重点行业信息化水平;继续完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着力推进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大力发展智能生产和管理工具,积极发展远程制造和虚拟网络化制造,推动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技术革新,以信息化带动企业管理变革;全面提升服务业信息化水准,重点发展现代交通和物流业信息化,推进新型金融服务体系和信用服务网络建设,开发旅游信息资源,提高我国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使命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议》中多次着重强调了产业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继续强化信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同时,我国有必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低成本制造优势和强大的制造能力,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对一些跨国公司构成挑战。某些跨国公司除了在市场上的正面竞争外,它们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力图阻止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及在中高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打压中国企业。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在面对跨国公司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壁垒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和话语权,知识产权因素导致的成本问题凸显,这对于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向产业高端发展构成很大制约。
同时,电子信息产业组织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其分工模式由垂直向水平发展,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常常采取封装、组件化、模块化与技术外包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以工序分工,而转向零件分工和组装加工,从而更有利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信息技术的控制。因此,电子信息产业的跨国转移并不必然带来技术的扩散,这使我国试图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科技进步的战略思路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应从技术引进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转变。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要突破软件、集成电路和电子专用设备等产业技术瓶颈,基本实现3G、数字音视频、光电子、新型显示、LINUX软件技术等产业化及其标准制定。通过实施“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等举措,提高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使命四:推进农业信息化 [!--empirenews.page--]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一项具体内容,《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农业的基础作用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农业又是弱质产业。而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渗透力最强、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
因此,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全面地应用,不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保证农业科学技术快速武装到农业各个领域的必然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意味着责任和商机。从责任方面讲,就是电子信息产业要肩负起缩小城乡信息化差距的重任,用实际行动来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就商机方面来说,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提出后,各级政府对于农村的投入必将加大,这其中自然有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使电子信息产业能够从中得到市场机会。
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2004年底乡村固定电话用户10159万,不到城市固定电话用户21085万的1/2,还有10.1%的行政村不通电话。2004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9400万,从用户的行业分布看,农、林、牧、渔行业的用户仅占1.3%。这种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反映了加强农村信息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从市场角度看,则为电子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使命五:助力构建和谐协会
《建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在经济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让老百姓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对电子信息产业而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与日俱增的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
在社会事业信息化方面,加大力度开发公益性信息资源,丰富社会生活,保障社会公平,建设知识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开发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重点发展面向农村、偏远、贫困等欠发达地区的公益性远程教育服务。丰富网上中文信息资源,加快发展网络文化,形成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氛围。建设数字奥运,全面提升2008年奥运会的信息科技含量。建设和完善全国统一联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加快医疗机构信息化,提高医疗机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务的预警和处理信息系统,提供一体化公共危机管理服务。
同时,扎实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有序推进国家统一政务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等建设。加大业务系统建设力度,重点加强跨部门业务系统间协同互动,提高综合监管和服务能力。依法开放政务信息资源,加快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开发和整合。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政务信息,注重增加便民、利民的服务性栏目和事务处理功能,逐步增强政府门户网站在促进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方面的积极作用。
使命六:造就一批名牌企业
《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品牌能给其带来品牌利润,累加企业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一个国家拥有知名IT品牌数量的多寡,是其电子信息产业总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大国,但拥有国际影响力的IT品牌极少。“中国有世界级的产品,无世界级的名牌”,正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企业走向世界所面临的一种尴尬。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最大的优势是低劳动力成本,但这种优势是无法与品牌相比的。
历史经验表明,仅仅靠加工贸易,不足以支持电子信息产业长期持续发展,而通过在制造领域获得领先,然后借力构建高附加值的品牌产品,才能在产业转移后继续维持自己的优势。如格兰仕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微波炉行业的品牌霸主,是建立在OEM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基础上的。
促进我国IT品牌发展,要将产品的内在质量与外在宣传结合起来,注意品牌的继承保护与开发创新的有机统一。电子信息企业在开展跨国经营过程中,要逐步从产品输出发展到品牌输出。在信息时代,品牌面对的是全球消费者,强调品牌的民族性已经变得意义不大,反而可能会阻碍其推广。我国IT品牌发展的归宿是市场化和国际化,而不是自我化和民族化。
《建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我国电子信息企业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就必须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电子信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形式主要是出口,能够做到海外生产的极少,能够建立全球性销售网络的更少,实现融资国际化的也不多,因而国际竞争力水平有限。
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应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这不仅意味着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要走向国际化,更要求企业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劳动力的管理和技术素质越来越高;由于竞争日益激烈,电子信息产业对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等有利因素,将使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加快,并在这一进程中提高国际竞争力。 [!--empirenews.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