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传统设计!快闪存储器引领储存系统风潮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消息,据台湾CTimes报道,如果你对伺服器乃至于资料中心的认识有限的话,那么在储存系统方面的发展,大多应该是停留在传统硬盘(HDD)与固态硬态(SSD)的混搭的印象为主,前者专职冷资料的储存,后者则负责较常使用的热资料的分析与处理,所以在分工上可以较有效率。
但长久以来一直耕耘伺服器领域的IBM却也在近期提出新的架构,希望能为既有的储存技术架构带来另一种面向的思考。IBM的作法是跳脱出传统硬盘与固态硬盘的设计,直接改采全快闪记忆体阵列的方式设计提供给市场。
IBM 全球快闪记忆体策略及业务开发部门经理Erik Eybeg指出,就企业投入的成本计算方式,是资本支出加上营运支出扣掉机会成本,就资本支出来说,它包含了每储存单位的价格、每IPOS(Input/Output Operations Per Second)的价格与人力训练的费用等,营运支出则是侧重在电力消耗、冷却与占地面积等,至于机会成本所探讨的,是可以产生多少的竞争力、使用者的生产力、软硬体的支援能力是否可以超过你的需求等,从这几个面向来作全方位的思考,采用快闪记忆体阵列可以一口气降低企业的总体支出。据IBM内部统计,采用快闪记忆体阵列后,光是在营运成本所需要的占地面积就可以省去97%左右,电力消耗也能大幅降低95%左右。
不过,由于固态硬体的组成也是以快闪记忆体为主,固态硬盘与快闪记忆体阵列之间有何差异?Erik Eybeg对此作了解释,这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延迟速度上,理由在于SSD本身还是必须透过负责SSD堆叠的控制芯片与处理器来进行控制,反观快闪记忆体阵列并不用透过这种方式,IBM则是利用软体控制的作法,对所有的快闪记忆体进行监控。
Erik Eybeg直言,快闪记忆体的确会有寿命上的问题需要克服,再加上在系统运作的当下,阵列中的记忆体并非都是同时进行读写,所以长久下来每颗记忆体芯片的寿命都会不同,所以IBM才透过软体监控的方式来了解,如此一来便能提前作出预防,另一方面,在记忆体的容量上,IBM会多给一些预备容量,以备不时之需,当有记忆体已经快无法运作时,多余的部份便能自动补上,以维持系统整体运作,同时,IBM可以再协助更换寿命几近耗尽的记忆体即可。
不过,Erik Eybeg也不讳言,单就考量到成本因素,SSD在小容量市场的确较具优势,但同样的,也必须考量到延迟时间与IOPS等因素,才会较为完整。目前IBM在财务金融领域的客户群,已有两至三家开始导入快闪记忆体阵列的解决方案。长期来看,储存系统架构要改成全快闪记忆体的架构,只是时间上的问题,目前正处于一个过渡期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