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2014十大盘点(下):逻辑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回复“2014盘点”查收上下两篇盘点。
首先是勘误,在上一篇里我提及麦开李晓亮此前的经历是家装建材,经人提醒并与他确认后,他是在美的空调负责内销四年,之后从事电商五年,电商运营三年。这才来做的麦开。虽然如此,但我仍坚持他在麦开的角色是个超级sales。当然麦开团队并不这么认为,在其内部人士看来,李晓亮担任了设计师的角色。
在上一篇盘点里,我没有提到并无显赫故事的创业者。残酷的事实是,他们确实不是智能硬件这一年里的主角。往前推一年会有很多这样的创业者,大部分团队挂掉,少部分团队活着,极个别辉煌。往后推一年也是这样。
在2014年,创业环境并没有比其他的年份更好或者更坏,有很多团队拿到了融资,但最好的消息也仅限于拿到了融资。
而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潜藏着2014年独一无二的逻辑。这些逻辑,与故事一样值得盘点。
=====================
六、入口
入口并不是2014年专有的名词。早在浏览器之争、导航页之争和站群SEO之争的PC时代大家就耳熟能详。
智能硬件时代的入口之争始于“智能路由器”,事实上这个逻辑启动于2013年的10月。而大行其道于2014年的1月。再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从智能路由器开始,智能家居套件成为一个创业热门。毫无技术难度的通讯方案和标准蓝牙协议吸引了大量的入局者。
在这些玩家里,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兴。中兴负责智能家庭领域拓展的力量来自其企业互联业务,此前负责研发、销售和部署企业内的IT网络和内部云。按理说他们来做智能家居简直是降维攻击。但事实上中兴在年中进入这一领域搞了半年突然发现摸不着头脑。
智能家居网络较专业的企业级智能内网和工业化IT运维相比,可以说是幼儿园级别的技术应用。但是“产品好坏与销量无关”的残酷价值观这时候再次显灵。
和2007年北邮教授阚凯力宣称“上3G是祸国,2G手机唯一干不了的就是下黄片”一样。连此等能影响国家政策的人物在2007年都不知道移动互联网能干什么,怎么指望老百姓明白2014年上一套家庭智能网络干什么呢?
高交会期间我和中兴负责智能家居的高管聊过这个话题,我表达的观点是,目前所谓的智能家居就是一个新的数据网络,和2001年普及家庭宽带,2008年推广3G网络一样。那时候谁都不知道拉了宽带上了3G干什么。只有这个网络上的服务,比如手游、移动电商、微信这样的超级应用跑起来了,网络优势才显示出来,网络设备的入口作用才显现。
而数据网络本身呢?没什么价值。2014年智能家居套件的最大用户群体是商铺——嗯,店里玩漂亮花样对吸引客流很有帮助,而且商铺装修这种事很寻常,别说走线了,动个锤子都不是事。
所以入口这个事,就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修了一条路,坐等沙漠里油田被发现了之后坐地收费。但唯恐大家不知道自己的策略,在油田被发现之前,甚至在路修好之前,就在路口修好了收费站。
关键是,2014年似乎只能看见修收费站的,就是没见油田钻探队。卖水的比淘金子的还多,卖牛仔裤的比卖水的还多。
七、供应链
2014年智能硬件的开端是从土曼跳票开始的。堪称中国智能硬件史的里程碑事件。
从此人们知道了一个词叫“供应链”。
但糟糕的是,智能硬件圈子谈供应链就和青春期男生谈胸罩一样,面露羞涩兴奋不已,但感觉最后就是搞不定。
问题在于,即便找到阅人无数的情场高手来谈胸罩,好像也听不太懂。而邀请资深女王来谈胸罩,就更是鸡同鸭讲了。至今还有许多硬件创业者,谈及供应链只识富士康。
所以,我不确定自己的认知是否代表供应链这个庞大繁杂的体系的真相。但作为一个去掀了姑娘衬衣的同样的青春期男生,我只能直观的谈谈我的感受:想象的时候很美好,可是脱下来却真不是那么回事。
我所看到的是,大量的供应链企业产能过剩,手里有订单就有话语权。而在合理调配的情况下,工艺和物料都不是太大的问题。
但硬件创业者遇到的问题是,他们提出了让供应链无法满足的需求——而99%此类需求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打个比方,乐视电视60寸那个,由烟台富士康生产。知道这个产品最难的是什么嘛?富士康副总林文和告诉我,是那个铝合金边框。为了这个边框,富士康自己开发了两台专用设备来制出这个边框,全世界仅此两台。
乐视TV的出货量大无所谓,当然为了一个边框成本增加10%多我也是醉了。而大部分硬件创业者面临的问题就是这个,几千一万的订单其实供应链企业很开心很愿意配合,但是一看需求,一堆需要额外专业设备才能制出的部件,脸就黑了。
但是不是不用这样的设计产品就做不出来呢?还真不是,反正我是没有想通把创业者拉下马的那些装饰件究竟重要在哪。实话实说,即便强催生产出来的,也没见哪个产品好看到哪里去。
就我接触深圳的供应链企业而言,无论是PCB lay板厂、注塑厂还是五金加工厂,过去五年的主力客户都是手机和平板电脑产品,他们为此投资置办了许多工业设备,设立了尽可能高效的工艺流程。如果一件产品能够按照这些生产资源的习惯,用类似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的工艺去谋求制造,目前仍然是产能超过需求的。
但遗憾的是,大部分硬件创业者并不尊重供应链,互联网背景的创业者尤甚。以用户和市场前景倒逼供应链更改流程工艺和制造装备,小米也许做到了,但对大部分创业者而言,这是天方夜谭。
但即便是小米,直到2014年年中,雷军私下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到今年三月份我才会做手机了。”说的就是对供应链的完全掌控。
所以各位创业者真心不要想太多。沿用上文的比方,青春期的妹子就在那里,但是男生们看了几部爱情动作片用想当然的姿势把妹,结果一定是一个巴掌飞回来。
当然,年底圈内谈论这个话题的水平与年初已经远不能同日而语了。校园恋爱这种事情,多谈几个妹子就会了。别舍不得学费。而且妹子们也有所觉悟,发现搞不好这些刺头小男生里搞不好就有下一个王思聪什么的,态度热情了不少。
八、iWatch和大疆
这年头人人都是苹果专家,WWDC一开完恨不得每个人都是乔布斯附身对库克一通不待见。
iWatch不能幸免。但在moto360折戟(不认同此观点的请在淘宝二手频道搜索该产品),因谷歌将G watch作为员工圣诞礼物而使得该产品市场份额上升84%(大雾)之后。大家对iWatch打鼓是正常的:苹果还能玩出什么花来?
苹果还真就能玩出花来。
实际上所谓的智能硬件是这样的,近代工业以来一直没有摆脱这样的规律:先进技术、军工、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会产生新的应用,这些应用标准化、廉价化之后成为民用新技术,然后各路消费企业再拿这个技术来开发产品。
智能硬件无非是沾了通信组件、传感器民用化的光。而主导先进技术民用化的企业,最容易成为技术壁垒型企业,大疆就是这样的。
打个比方,谷歌眼镜大家都知道。其实那个眼镜在硬件上超级简单。最牛逼的是那个棱镜显示器,谷歌有,我们做不出来。直到谷歌眼镜第一代开售之后一年半,才有企业生开始批量供应此配件。而很不幸,苹果在基础技术应用化上是先锋,这点他们走的比谷歌更加激进。
所以iWatch上有什么,谁都不知道。一些领先行业一到两年的技术在iWatch上实现了,也没什么好奇怪的。这和moto360不一样。那货除开软件,基础元件在江苏昆山分分钟给你山寨出来。
而iWatch极有可能和谷歌眼镜一样,1:1抄都找不到配件。或者和当年第一代iPad一样,抄一个的成本比苹果的售价还贵。
遵循同样逻辑的还有一家公司叫大疆。反正群内人都知道了,圈外人知道2013年底科技园停了一堆奔驰是大疆发年终奖就够了。
2005年底高精尖的科研圈子搞出一个技术叫做“基于MEMS的惯性导航系统”,这玩意把以前十几公斤的惯性导航仪做到几克重。这为民用的自动飞控系统提供了可能,之后五六年这一前沿技术一直在发展相应的软硬件技术,大疆在这一基础技术上的早期切入给其带来了强大的技术壁垒——不好意思,大疆能做出来的,2012年其他人还就真不一定能做出来。
但到了2014年,自动飞控系统技术的标准化和廉价化到了连汕头的玩具厂都能生产百元四轴和固定翼无人机了。可是这个时候呢,大疆早就在玩摄像头技术和在飞控中加入更多机械自动化了——还是那么任性,大疆能做出来的,至少当下你们其他人不一定能做出来。
对前沿技术民用化的敏感和科研级别的技术投入,是2014年智能硬件行业底层的暗线。但恰恰是这条暗线,说不定就把旧日巨头挑翻了。
颠覆者,绝对不会来自那些拼接成熟技术以产品经理自居的创业者们。
九、智能硬件
这个词本身就是2014年最大的逻辑,而这一逻辑已经开始崩塌。
在京东商城的分类里,“智能设备”是“手机数码”之下的一个子类目。
而我要说的是,智能硬件这个类目,很可能并不存在。
2013年出现了一股为买智能硬件而买智能硬件的风潮,主力消费者是媒体人和投资者,主力消费产品是运动手环。
这打开了智能硬件类目的开端。
这有点像我刚入行时媒体分口子,互联网是一个不大的口子。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家公司。但我入行两年之后,这个口子已经不存在了,或者说已经升级为主笔级别的领域。口子被划分为电商、搜索、社交、游戏等等。而现在呢,电商这个口子都很模糊了——李克强总理都亲自下到农村鼓励农民开网店了。
眼下的电商,显然京东商城和农产品网店不是一码事,传统商贸公司自建B2B2C平台和Tesla在线直销更不是一码事。
眼下的智能硬件,也面临这样的局面。当所有电子的非电子的消费品都接入网络之后,哪还有什么智能硬件?
眼下,自称搞智能硬件的和今年还在自称搞互联网一样让人模糊不清。小家电、黑白电、厨电、基础家居网络、运动统计设备和运动辅助指导设备等等分化已经出现了,而且每个分类都遵循各自所属大类的技术标准和市场规律。
大一统智能硬件的逻辑,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未来也不会再出现。
在这样的逻辑下,任何智能硬件,首先得是一个优秀的合格的子类目产品。智能电视首先得是一台优秀的电视,智能手表首先得是一个优秀的手表,智能插座首先得是一个优秀的插座。
实话实说,这是对智能硬件创业者巨大的打击。
智能硬件类目的伪命题,意味着在互联网时代屌丝逆袭弯道超车的玩法当下不存在了。
但幸运的是,这一类目在2014年瞬间盛极和瞬间破碎,至少不会再出现哪个硬件项目一不小心融多了钱索性开个基金搞投资的轶闻。
十、硬件发行
对的,第十点其实是我给自己打广告来着。没兴趣的请跳过。
我在2014年至少系统地做过四次发言谈硬件发行。但这个概念其实很多人都在说,京东在说,淘宝在说,创业平台在说,连淘品牌网店都在说。
那么究竟什么是硬件发行呢?
回到知趣网,知趣网要做的,是智能硬件行业的出版社。想象一下上一个工业时代,包括传统互联网时代硬件行业是怎么玩的:
比如华为做手机,华为自己有处理器,有工厂,有经销公司,有B2C网站,有直营网点,还有市场部门。
假如华为是一个畅销书作者,那么他干的活就是,把故事写出来,然后自己编排章节段落,自己设计封面装帧,自己建了一个印刷厂,甚至自己生产印刷纸张,然后自己开了一家书店,自己站到书店里开签售——甚至自己印刷并去张贴签售的海报。
自打十三世纪文艺复兴起就没有写书的作者这么干了。
所以知趣网要做一家智能硬件行业的出版社。
一个硬件创业者,或者大公司的硬件项目,只需要像作者一样把“故事”写出来,把产品定义做到极致就够了。
当“故事”来到知趣网这样的出版社,我们负责连接装帧设计机构、营销机构、印刷厂、书店等等资源。最终成书并展开销售。
和出版社与作者的共赢关系一样,出版社赚取大部分收入,也负担大部分成本,给作者提供8%到12%的版税。硬件发行公司也应如此。
知趣网并不想成为一家“书店”,实话实说也没有能力成为一个知名的“书店”。也许京东是书店,也许天猫是书店,但知趣网不是。当然,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出版社购买书籍,这种直销业务知趣网也有,这也是目前知趣网台面上大家能看到的主要业务。
同样,知趣网也没有能力成为一个“名作家”。出版社会推出编撰丛书和特别版本书籍。知趣网亦是如此,我们在2014年做出来一款智能红酒瓶塞,之后还会推出更多的原创产品。但我们并无意成为一个硬件研发公司。这些产品的推出,让知趣网在供应链(印刷厂)、营销、设计(工业设计)上的资源更加稳健,也给书店更多信心。
最最重要的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出版社建立起来,大规模的阅读普及才有可能实现。
知趣网所提到的硬件发行,就是这样一个出版社。而目前市面上自称做硬件发行的,大部分是“书店”。
我们想服务智能硬件领域的“写作者”和“读书人”,并让更多人成为“读书人”。在这个“图书”主要依靠“杂货店”寄售的硬件时代,我们愿意和所有的“独立书店”合作,也愿意扶持所有的“作家”、“作者”、“写手”、“段子手”。
一定能成功吗?不一定。我们只是知道在硬件上,基础技术和基础平台已经非常丰富了。当人人都有纸笔,人人都会写字的时候,不是只有皇帝才编得了四库全书。
知趣网2014年的所有规划和落地,从创意征集,到众筹,到电商销售,到原创硬件产品,到目前的会员专区。始终没有脱离“硬件发行”的初心。
而且,我敢厚着脸皮在这里说一句,知趣网在硬件发行这件事上赌注之大,投入之坚决,覆盖资源之广泛,跨行业之劳心。业内无人能比。
不过那不重要,和腾讯今年的We大会上发布一个2011年就有的猫耳朵让大家惊奇一样。最后掀起潮流大浪的,终究会是巨头。
“没关系,都一样。”——章北海,《三体II》
雷锋网作为智能硬件第一中文媒体,短时间内不会有什么变化:广告主少研究门槛高流量低,赚钱的大公司是看不上,小创业媒体干不了。
2014年,智能硬件市场规模不过百亿,这还是算上了供应链上的交易额。而智能手机的消费者市场已经五十倍于此了。
即便“硬件发行”这个模式我们错了,其实压根就不存在,那又有什么关系?但如果这件事能让智能硬件的消费市场翻十倍?那时候雷锋网的价值几何呢?
我也许没有情怀,但我是一个有技术和商业信仰的人。我想我没什么机会改变世界。但我有幸成为驱动某一种技术和商业浪潮的推力之一,这是我所愿意做的。
而2014年智能硬件行业最大的故事和逻辑,就是有无数令我高山仰止的商业大师和技术伟人开始介入或者扰动这个行业。
技术和商业信仰所代表的生产力决定论以及契约精神在二十一世纪已经征服世界,智能硬件行业,不会例外。
所以,请保持冷静,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