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是计算机发展史的一场重大革命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为什么曾经火爆的可穿戴设备难以持续?目前的智能穿戴设备产业是否步入正轨?2015年,智能穿戴领域,究竟应该如何做?
思维偏差让穿戴设备难以真正融入生活
可穿戴设备到底是趋势还是泡沫,这似乎是业内外一直在争论的一个话题。从今天的产品现状来看,可穿戴设备连“明天”的生存都有问题,更不要谈未来趋势了。其原因就是大部分的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使用热情从曾经的沸腾进入了今天的冰点,大部分人在购买了可穿戴设备之后,其佩戴使用的“蜜月期”通常不超过3个月,大部分人在使用1个月后就让其沉睡了。
难道可穿戴设备产业的爆发并非趋势,而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显然不是。回顾产业爆发的趋势,可穿戴设备是借助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些科技新趋势而引爆的产业,但从今天的实际情况来看,相关业者并没有站在趋势环境的层面来探索思考可穿戴设备产业,而更多的是基于计算机进化思维在思考智能穿戴产业。
对于产业路径的不同理解必然会带来产业的不同发展方向,也会决定产业创业人员,以及产业链的发展方向。从目前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显然其路径已经出现了偏离,也就是当前我们所看到的局面,大部分的可穿戴设备看似“无所不能”:从监测层面来看大致有运动监测、睡眠监测、心率监测、血压监测、血氧监测、体温监测等;从功能层面来看,除了监测之外还有通讯功能、定位功能、远程控制、娱乐社交功能、身份识别功能、移动支付功能等;从用户层面来看,老人、上班族、儿童、婴儿、健身族、登山族等细分、垂直层面的产品不断出现;从应用领域层面来看,除了人体可穿戴设备之外,动植物、工业、环境领域的可穿戴设备也进入了发展的轨道。
如果从单一的功能层面而言,可穿戴设备在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之后,理论功能已经基本能够覆盖各个层面的需求。但从今天实际产品的市场表现来看,大部分的智能穿戴设备可用“三不像”来概括:就是一不像计算机,二不像手机,三不像装饰品,即无痛点又非刚需,大部分情况下可穿戴设备被用户认为是一种鸡肋。
我们纠结于屏幕的显示与界面交互操作,电池的续航能力,以及设备形态与大小。而这种纠结正是由于我们依赖于PC与智能手机的进化路径来理解智能穿戴设备所产生的结果。这种理解在产业链缺失的情况下,探索可穿戴设备产业并帮助人们对可穿戴设备建立认知,是一种不可回避的过程,也是必然要经历的路径。
穿戴设备发展依靠的不是摩尔定律
传统PC和智能手机其产业技术发展路径毫无疑问是遵循着摩尔定律在演变,从台式机、PC到平板,元器件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好,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计算机性能不断提升,而其体积却越来越小。沿着摩尔定律的路径方向思考,其结果必然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种局面,也就是一些智能穿戴产品,尤其是智能手表或者智能手环类的产品越来越像微型化的智能手机或者微型计算机。
那么,我们不得不思考,可穿戴设备到底是不是微型计算机,或者说可穿戴设备到底是不是传统计算机技术在摩尔定律下进化的产物?从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显然并不是计算机技术演变下的产物。因为可穿戴设备被谷歌引爆并从科幻片中走入到现实生活,是在产业链都不具备,也未准备的情况下所出现的。因此,理解可穿戴设备产业并不能按照摩尔定律来思考;从某种意义上,可穿戴设备是一种超越摩尔定律的产物。
因此,我将可穿戴设备定义为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场重大革命,它的发展不仅仅是计算机的微型化。我之所以称智能穿戴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其关键原因是将传统基于前端硬件的运算与储存转向后端,也就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者融合下所发生的一场革命。
如果基于传统PC的思维,我们所聚焦的关注点应该是希望在摩尔定律的发展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天整个计算机的元器件发展到某个阶段,也就是微型化到一定程度,智能手表就能具备今天台式机的性能。这不是没有可能,而是完全有可能,但这不是可穿戴设备的本质。
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新的交互方式
当基于前端硬件的计算与存储,借助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向后端转移之后,前端设备所承担的将不再是传统计算机的那些任务,此时留给前端的工作更多是数据采集和交互控制。而从这一技术路径进行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之前的产业路径发展出现了偏差,我们所纠结的不应该是基于PC的那种界面操作交互,而应该是基于后端云平台与大数据的语音交互。
这也就让我们看到,进入可穿戴设备时代,大数据检索方式将会发生深刻的改变,而谷歌显然是意识到了智能穿戴时代的大数据检索将由当前基于界面的文字方式转向以语音、图像、体感为主的搜索方式。比如我们戴着谷歌眼镜对应聘者进行面试,我们不需要看其简历,只需要对着应聘者眨下眼睛,应聘者的照片就会上传到后端的云服务平台,系统会自动在我们耳边为我们做相关的分析。不仅如此,在面试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应聘者的任意微表情,以及行为体态进行扑捉,并由后端的云平台为我们分析、判断。
前端的可穿戴设备更多承担的是信息采集的功能,而不是信息处理的功能,这与基于传统计算机前端技术思考的理念完全不同。从这一层面我们就能理解可穿戴设备一直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新入口的原因,其产品形态也不局限于手表、手环或者眼镜之类,而是任意能承担着信息采集与传输的形态都可以,但需要以佩戴在人体身上的形式出现。
为什么要与人体进行绑定?这一方面是在万物智能化与互联的时代,我们需要将人体融入其中,因此需要借助于可穿戴设备让人体的生命体态特征数据化,并借此与物联网之间互联、互通、互动,并感知生活。另外一方面则是借助于可穿戴设备与人体的绑定,拓展人体的感官功能,或者说是人体器官功能的延伸,未来我们借助于可穿戴设备实现的不仅仅是感知与控制,还可以协助我们完成诸多我们本身体能无法完成的事情。第三方面则是通过可穿戴设备与人体的绑定,在万物互联时代为我们建立人体的专属身份识别,而这种识别是基于人体唯一性的生物识别技术基础上,当设备离开人体之后将会自动锁定或者销毁,这也为可穿戴设备时代整个商业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发展需要新的技术基础
可穿戴设备产业让我们很清晰地看到了其对计算机发展路程上的一次改变,将基于前端的运算向后端进行了转移,这必然会带动新的技术与产业需求。由此所带来的新机会将出现,其中云计算、传感器、芯片、语音交互、图像交互、人工智能、无线充电、无线通信等产业与技术,将会成为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可以理解为这些产业与技术将是可穿戴设备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尽管可穿戴设备产业在不断延伸、扩展,但大部分的产品都是基于PC与智能手机的思维路径在发展,对于这些真正决定着可穿戴设备产业的基础设施并未有效重视,而这种忽视将会制约可穿戴设备产业的发展与普及,并无法真正体现出可穿戴设备的价值与意义。2015年,我们在聚焦产品的同时,或许需要更多地关注与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迎接可穿戴设备时代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