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市场爆发 千亿市场待掘金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尼泊尔地震后,中国、印度均向尼泊尔派遣无人机,协助其进行搜救定位工作。此前,汪峰无人机求婚、“爸爸去哪儿”中无人机跟拍,一时间,过去“高大上”的无人机飞入寻常百姓家,也使无人机突然“火了”。
近期,工信部召开航空行业标准《民用无人机驾驶航空器系统分类与分级》研讨会。工信部制定的无人机分类标准和民航局制定的无人机空域管理规定今年有望陆续出台,将为无人机产业发展送来政策东风。
业内预计,无人机将成为下一个蓝海市场,未来十年千亿市场待掘金。同时,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也纷纷涉足无人机的应用和开发。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资本热捧,使无人机产业站上风口蓄势起飞。
千亿市场待掘金
无人机被称为“空中机器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包括无人直升机、固定翼机、多旋翼飞行器、无人飞艇、无人伞翼机等。
按不同使用领域来划分,无人机可分为军用、民用和消费级三大类。
从一战时期世界第一台无人机的出现至今,军用无人机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军用无人机对于灵敏度、飞行高度速度、智能化等有着更高的要求,是技术水平最高的无人机,包括侦察、诱饵、电子对抗、通信中继、靶机和无人战斗机等机型。在信息化战争中,无人机可以执行侦察、监视、设置假目标、骚扰与诱惑和电子干扰等任务,在实战中已经取得了相当好的战果。
目前,世界上30多个国家已研制出了50多种军用无人机,有近60个国家装备了无人机。国内的军用无人机主要由各大军工集团研制,主要包括中航工业集团、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技集团等。
东方证券分析师预计,未来15年内军用无人机将迎来千亿级批量列装需求,发动机材料和靶机将率先享受业绩红利。预计未来15年内三代、四代有人或无人战斗机列装约2300架,无人战斗机空间3000亿元,5年后陆续将列装100亿元战略、战术无人机。
随着技术向民用外溢,无人机产业化进入普及时代。无人机在民营领域的应用非常广阔,主要包括大地测量、气象观测、航拍、城市环境检测、地球资源勘探和森林防火等方面。
而在消费级无人飞机方面,以深圳大疆为代表的航拍无人机已经火遍全球。消费级无人机一般采用成本较低的多旋翼平台,用于航拍、游戏等休闲用途。
专家分析,从技术角度而言,军用无人机更重发动机和载荷技术,民用无人机更多是简单充当“空中货车”,微型无人机则更重飞控技术,三类无人机铸就三类产业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
无人机军用、民用广阔的市场空间,正使无人机产业成为下一片蓝海。根据美国蒂尔集团发布的最新全球无人机市场预测,预计未来10年,无人机将继续成为世界航空航天工业最具增长活力的市场,其中全球军用和民用无人机销售额将由2015年的64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15亿美元,10年支出总额将超过910亿美元,10年复合增长率为6.7%。预计到2024年,民用无人机市场份额将由目前的11%增加至14%,即16亿美元。
民用无人机市场爆发
随着无人机技术逐渐成熟,制造成本和进入门槛降低,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已经爆发,而民用无人机市场处于爆发前夜。
2014年以来,三星、腾讯、苹果、小米等消费电子巨头纷纷计划推出消费无人机产品。国内市场处在风口起飞的临界点,消费级市场将会是一块大蛋糕。
成立于2006年的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民用无人机行业爆发式增长的一个缩影。公司消费级无人机产品占据全球约70%的市场份额。公司营业收入也成几何倍数增长,2010年收入仅几百万,2014年收入已经近30亿元。
国内某无人机上市公司高管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公司就是看好民用特别是消费级无人机广阔的市场,才通过并购快速切入这一领域。
“在行业市场应用上,影视和测绘已经相当成熟。未来,农业植保、电力检测等领域,将是无人机增长最快的市场。”上述高管说。
目前来看,民用无人机最大的市场在于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如警用、消防、气象等,占总需求的70%左右。多位券商分析师表示,未来无人机潜力最大的市场可能就在民用,仅农林植保和电力巡检两大应用在中国就可能分别达到150亿元和10亿元的市场规模,未来防灾救灾、地质气象、城市规划等多行业应用启动,成长空间巨大。
随着国家出台各项促进政策和行业标准的逐渐完善,民用无人机即将迎来产业化浪潮。2014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强农用航空建设。目前河南和湖南都已将无人机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有效刺激了无人机的推广应用。2014年6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对外发布名为《架空输电线路无人机巡检作业技术导则》的电力行业标准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而在防灾救灾领域,无人机的优势已经显现。近日的尼泊尔地震中,中国、印度等国都向尼泊尔派遣无人机协助搜救定位工作。在汶川、鲁甸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中,无人机先行侦察遥感测绘,为灾害评估、应急救援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民用无人机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引来资本的追逐,不少主营业务非航空类产品的上市公司纷纷通过并购或合作的方式“跨界”布局。
目前我国约有150多家民用无人机生产单位,初步估计已生产15000余架无人机。涉足无人机业务的上市公司包括洪都航空、山东矿机、山河智能等15家公司。
上市公司参与无人机业务主要有五个途径:
一是从事民品无人机研制且已有产品推出的上市公司,如通裕重工、山河智能等公司已有无人机产品打入市场。
二是通过并购或者获得无人机代理权,如主营厨房电器的伊立浦获得SAG授权在中国区独家总代理其无人机系统的销售,公司还通过收购德国 SkyTRAC/SkyRIDER共轴双旋翼直升机项目技术资产和样机,成为民用无人机领域全球制造商。雷柏科技通过增资国内知名无人机生产商零度智控并设立合资公司,切入消费级无人机市场。
三是与研究机构合作正在研发无人机的上市公司,如金通灵、隆鑫通用、宗申动力等正与研究机构合作研发无人机。
四是从事无人机整机或其大股东从事无人机整机研制的上市公司。贵航股份、洪都航空和航天系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已能研发无人机,这几家公司有较强的无人机资产注入预期。
五是为无人机提供相关零部件的上市公司。中航机电、中航电子等公司均为无人机提供相关部件。
双重瓶颈待突破
虽然无人机产业发展蓬勃,但是国内无人机关键技术上的差距,以及政策和法规的缺失导致的管理不到位,已成为阻碍无人机产业发展的双重瓶颈。
“无人机的种类繁多,但基本都包含飞机平台系统、信息采集系统和地面控制系统三部分。最为重要的飞机系统拥有四大关键技术——飞控、导航、动力和数据链,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更精确的定位、更持久的飞行能力和全球连通的通讯系统。”专家表示。
在军用无人机方面,我国的无人机装备在发动机、高精度导航、智能控制、空/天信息网络技术等方面同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尚难满足电子对抗、预警、侦察等大型任务系统的要求。同时,三代、四代发动机技术落后成为高代际战机“紧箍咒”。
而在民用无人机领域,中信建投军工首席分析师冯福章认为,无人机可靠性低、损耗率高,小型无人机事故率比有人机高,安全性方面仍有待提高。无人机事故中,飞行控制系统、推进装置和操作人员训练3个方面占无人机故障的80%。同时,无人机目前通信系统带宽受限,还不是理想通信技术。
随着民用无人机的应用领域愈加广泛,无人机标准的缺失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监管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从全球范围来看,无人机产业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如无统一的技术标准、适航标准、空管规则等。不过,欧洲和美国均在2013年制定了民用无人机融入当前空域管理体系的路线图。
目前,国内对民用无人机还没有形成权威的技术和质量标准,这也无形中拉低了国内民用无人机的竞争门槛和性能保障。而且,对于一些无人机的使用者来说,由于我国低空领域未完全开放,起飞审批不明确,无人机被迫陷入了“黑飞”的尴尬境地。
2013年,中国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出台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将无人机划分为微、轻、小、大4个类型。其中规定,重量不大于7公斤的微型无人机,飞行范围在目视视距500米半径、相对高度低于120米的范围内,无须证照。然而,这一规定在实际的执行中却很难执行到位。
“目前,国家对于无人机飞行空域限定较多,无人机飞多高、飞多远都有可能成为限制条件。而民用无人机的起飞重量、翼展等与安全有关的指标,也都可能成为限制的指标。”上述无人机公司高管表示,希望国家尽快推动低空空域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
而对于呼声较高的无人机商业化运营,该人士坦言,还需要较长一段路要走,政府、公众首先关注的是安全问题。国外监管机构对于是否“开绿灯”仍犹豫不定,成为困扰无人机行业发展的一大阻力。
不过,监管政策正在逐步完善。去年有消息传出,中国民航局正就《无人机空域管理规定》征求意见, 这意味着民用无人机飞行合法化向前迈进了一步,对打开无人机市场有重要意义。
目前,工信部正在制定无人机分类标准。相比过去无规则可依,政府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可以建立行业门槛,引导大家有序地开拓市场。
“不过,我们希望这些政策不要对无人机民用或者消费级应用限定过死。在保证安全和公众的利益的前提下,给新鲜事物一个自由生长的空间,政府可以在市场秩序监管方面做更多的文章。”该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