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提出“价值改变距离”的可穿戴设备新主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并创造巨大的价值,才能不断拉近设备与人体的距离,才能让可穿戴设备走向普及。”近日,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战略官邵洋在“2015中国可穿戴及创新峰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了“价值改变距离”的可穿戴设备价值新主张。邵洋表示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正在积极思考和战略布局可穿戴领域,并提出要以革命性创新重塑可穿戴设备价值的新主张。
三大因素阻碍可穿戴设备价值体现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设备从大到小,从固定到移动,越来越接近人体,“人机合一”将在未来从科幻电影中走向现实。邵洋表示:“根据人体与设备距离的价值曲线模型分析,设备距离人体越近,发挥的价值越高。但实际情况是,可穿戴设备的价值远没有被挖掘和发挥出来。”
邵洋认为主要有三大因素阻碍了可穿戴设备的价值体现。
第一,现阶段可穿戴技术本身还有很大的不足,现有设备普遍表现为功能少、体验差、缺乏协同,用户感知普遍较差。
第二,可穿戴设备是个大产业,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和产业一起合作,以消费者为核心打造价值。现阶段主要的问题是第三方价值链没有实现有效的协同,也缺乏支撑价值体现的有效商业模式。
第三,现阶段的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但品质良莠不齐,许多产品打着智能可穿戴的噱头,以简单的功能、非专业的服务指导和超低的价格扰乱行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华为要做的,就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前瞻性研发投入所带来的革命性创新,围绕时尚性、功能性和社交性全面提升可穿戴设备的价值。
而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华为相继推出的Talkband B1、N1和B2,华为Watch等可穿戴设备获得消费者的普遍好评。其中,TalkBand B1获得超高用户粘性,其87%的用户使用率,远超业界同类设备65%的用户使用率。
华为正深度挖掘可穿戴设备价值
那么,可穿戴的价值在哪里?又该如何挖掘和发挥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呢?
邵洋表示,可穿戴设备的价值主要从由近及远的三个维度来考量。一个是提升生命质量,二是增强环境感知,三是增强用户体验。
首先是提升生命质量,比如运动评估、健康检测、疾病预警等。通过对人体机能体征的数字化,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包括运动健康、健康跟踪和医疗健康等。比如,通过人体机能特征的数字化,评估运动效果,并有效指导人们的运动。人体数据持续检测和分析,判断人体健康程序并及时给出建议。对于疾病,可以实时的按需检测和分析,并及时预警等。
其次是增强环境感知,实现人体周边环境数字化。随着可穿戴设备发现和捕捉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随时可以把我们周边环境信息抓取和加工,增强物理世界的数字化。如可穿戴摄像头就可以感知周边的环境,再如可穿戴的传感器可以感知周边环境温度、湿度等。
最后是增强体验,增强人们对世界交互体验。可穿戴设备将增强人体器官对外界的交互能力,实现人们对数字世界的控制,如手势控制、眼球控制、脑电波控制等。
目前,华为已经可以实现通过“设备+平台+社区”的方式,给用户提供健康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华为正在构建运动、健康、健身、饮食和社交的平台,在平台系统上内置上千种典型的应用场景和使用习惯,为用户提供适合自己的运动模式,实现对使用者的个性化运动进行评估和指导、健康监测等。
可穿戴设备需要革命性创新
“可穿戴设备是未来毋庸置疑的发展方向,但想要获得普及,前提是需要改变人们的习惯,但这本身并不容易,只有尽可能发挥可穿戴设备的价值才能改变人们的习惯。”邵洋表示:“因此可穿戴设备不是现有设备的延续,而是需要革命性创新。”
邵洋认为,在可穿戴设备的价值挖掘和产业协同上,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小型化、服务化和自然化来打造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使用价值。数字化是通过更多不同类型、高精度传感器对身体进行数字化管理,快速扑捉人和周边的信息。小型化则是将电池、传感器做的更小,整体设备注重柔软化。服务化则是给消费者专业的建议,可以极大地提升可穿戴设备的价值,这就涉及产业合作。自然化是指未来交互会遇到不同形态和场景、需要不同的交互方式,企业可通过VR+AR技术控制、手势控制、眼球控制以及全息技术等,突破现有交互方式(如触摸等),来引领未来的交互方式。
“华为依托2012创新实验室,积累了很多领先业界的环境感知、增强控制、大数据深度学习和分析的技术和方案,可以提升人类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对数字世界的控制能力。”邵洋称。
邵洋在演讲最后表示:“未来十年是可穿戴设备的黄金十年,也是改变和重塑人类生命质量的十年。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依托前瞻性的发展观和超级的企业实力,华为将以开放态度和业界一起合作,不断创新,一起重塑可穿戴设备的价值体系。”
此次在上海召开的2015“中国可穿戴及创新峰会”(China Wearables & Innovation Summit)正值中国乃至全球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创新高峰期。除华为以外,百度、微软、Jawbone等国际知名企业的200多位嘉宾到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峰会为可穿戴领域的各个细分行业,包括硬件、软件、云服务、技术通信等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