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联网思维运作“充电桩”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中一直深陷“先建充电桩,还是先发展电动汽车”的怪圈中。因为这种顾及所在,不论是充电桩的制造者还是电动汽车的生产厂家,大家都试探性地生产,而不大规模地展开,所以现在国内的电动汽车发展并不理想。不过现在,这个怪圈似乎要被打破了,城市停车难,电动汽车充电桩太少,这些你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如今成了总理关心的问题。
充电桩只是一个“桩”,电动汽车也只是“一辆车”,从物质属性上看,都只是一个硬件,好坏随它去,不过如果用互联网思维去运作这些硬件,或许就能让这些硬件活起来,变成一个“智能硬件”。
在说了N年要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市场,但却未见起色之后,近日,有关电动汽车行业的政策大红包频出,把电动汽车厂商和充电桩厂商乐开了花,红包多到抢都抢不过来了。10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满足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设施建设是发展电动汽车行业的基础,经常听到一些充电桩企业的CEO们在大谈“我们现在已经建设了多少充电桩了,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多少充电桩”这样的言论,但是实际上,在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掣肘中,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只是解开电动汽车推广“死结”中的一个结,还有诸多电动汽车车主的潜在难题,比如,找到了充电桩却因为接口不配充不上,或者充电桩建起来但后续的维护没有跟上,充电桩搁在那里好久了一直没人用,想用却发现用不了。而“桩主”们也有很多痛点,车位昂贵又稀缺,运营维护也是难题。
对于充电桩运营商们来说,国家在相关政策方面的支持上释放了积极的信号,然而充电桩建设成本高、场地面积紧张、回收成本慢等因素又限制了其发展,尽快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显得迫在眉睫。此次《指导意见》中也提到,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提高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提升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促进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间能量和信息的双向互动。
这也正是现在不少民间资本在做的事,不少企业带着互联网的基因进入充电桩市场。“在手机装上App,就能查到附近可以使用的充电桩,现在是否被占用,充电结束后,App也会发出提醒,而能做到这些,靠的是背后的一张网络。”一位声称自己不是建充电桩,而是做充电桩互联网平台的负责人曾经这样介绍他们的产品。
当然,平台的获益也不少,用户通过使用App会形成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可以帮助进行更为精准的广告推送和服务推荐。另外,在App平台上可以加入一系列的增值服务,比如说车险销售、电动车的租赁、电动车的上门保养……这些都有丰富的想象空间。甚至有的企业还推出了颇具互联网特色的“电桩众筹”模式。
或许,在新的游戏规则里,在互联网思维下,不仅丰富了使用场景,之前所担心的盈利问题也有了新的解决方式,比如通过提供充电服务来收取服务费,或者周围配套餐饮娱乐设施,特立独行的特斯拉甚至通过免费的方式征服了更多粉丝。台湾一家公司曾提出一个电动汽车云服务的计划,所谓的云服务,就是把全台湾地区的充电设施都整合起来,建立信息库;另一方面,每辆上路的电动车都会纳入网络管理,监控电力储备情况,并提供前方最近的充电设施地址和距离、充电位置使用情况等信息,这就免除了消费者找不到充电桩的后顾之忧。从能源互联网的角度看,这种云服务应该是能源互联网的一部分,也是“互联互通共享共赢”的一种商业模式。
如何联合诸如商业中心、写字楼等公共场所加入充电点建设?如何协调车位管理、充电后台运营、车主充电收费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把各个单位建设的充电桩实现全盘考虑,共同撬动电动汽车的大市场?互联网的进入或许是解决这些瓶颈的可行性方案。
无论是充电App还是充电众筹,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让充电变得更便捷,不要再因为充电难而让车主对电动汽车又爱又恨。现在,以充电接口与新能源汽车数量比例不低于1:1这一普遍标准来看,充电桩的规模远远供不应求,因此,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未来非常诱人。有人说,在电动汽车保有量有限的情况下,充电桩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社会资本想要真正撬动充电市场大蛋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作为入口的充电桩实际上还没有被充分利用,如何才能让充电桩“增值”,让充电桩变成“智能硬件”,多用点互联网思维吧,让互联网“养活”充电桩,社会资本才不会辜负了政策的大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