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忽视的几款高颜值智能硬件产品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CES2016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作为最受关注的、规模最大的消费电子展,不少厂商都铆足了劲头展示自己的最新产品。而智能硬件公司大多为初创公司,相比英特尔等大公司在CES上难以受到关注,但是他们的产品却是不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容易被忽视的几款智能硬件产品吧。
GAO
GAO是由来自韩国的 BBB 团队研发的基于 Android 平台的便携式小型血液分析仪。与手机连接后,通过专用的采样条来收集血液样本,采样完成后使用分析仪进行分析,并将结果通过手机上匹配的 App 显示出来。仅需一滴血液,GAO 就能够迅速检测出样本在 50 多个指标上的数值,并根据结果提供相应的诊断建议。
这家韩国公司参与了深圳硬件孵化器 HAX 今年孵化,并且获得了 TechCrunch Seoul 2015 的第一名。血液采集这项专业的事情现在也能由普通人完成,不过检测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些数据和医院直接对接并产生诊断已经不仅仅是靠代码可以解决的问题了。
Moley
Moley是一家来自英国的智能厨房公司,其产品为一款机器人厨房系统,为用户带来完全自动化的烹饪体验。这套 Moley 机器人厨房系统包含两个自动机器手臂,以及相应配套的智能部件,包括冰箱,电炉,灶台和洗碗机。Moley 通过模拟名厨师的动作,以及参考保存在云端的海量食谱完成工作。
这家英国公司拥有一个特装的展台,机器手臂在现场的厨房里实战技艺。这两年中国的硬件风潮相比之下都太小家子气,或许是因为家电厂商还依旧掌控着生火做饭的话语权,随着时刻在线的快节奏生活逐渐向二三线城市渗透,我们终究需要一套这样能饭来伸嘴的机器。
Footbot
法国的空气解决方案公司 Footbot 推出了一款空气质量检测仪,它利用高科技传感器来扫描和分析室内的每一个可能的污染来源,包括:PM2.5、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温度、湿度等,并在检测完成之后将数据实时传送到用户的手机上。Footbot 通过分析已有的数据得到用户的行为趋势,并定制个性化的空气改善方案,同时提供给用户极为具体的空气质量提升方法。
空气检测的智能硬件战争去年已经在国内结束,我们没有看到最后的赢家,空气净化器的价格被小米杀了威风,但是空气检测则显得鸡肋,在中国看见恐惧远不及强迫改变有效,即便是在日均 PM2.5 100 +的北京,你能看到带上口罩人依旧很少。
Smoozi D-shirt
同样来自法国的 Cityzen Sciences 公司研发了一款名为Smoozi D-shirt的智能运动衫产品。Smoozi 内置了微型传感器,能够追踪穿戴者身体的各项生物指标如体温和心率,同时还能记录移动速率和加速度,距离,地点等。该公司同时还在研制专门为骑自行车的人设计的智能运动短裤,并尝试为篮球和橄榄球等运动提供相似产品。未来 Cityzen Sciences 还有可能涉足室内家具领域,比如说研发能够测量并改善空气质量的窗帘等等。
简单来说就是在衣服里加传感器,这也意味着 2B 的销售模式,在中国他们选择和匹克进行合作。国内华米选择了和李宁展开合作,和 Smoozi D-shirt 相比,小米手环已经在 2015 年第一季度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二,当 Smoozi D-shirt 中的传感器变得更薄时,李宁华米的传感器运动服会不会早已上市?
SURE
Tekoia 是一家来自以色列的科技公司,为数字媒体、智能设备和物联网开发智能万能遥控解决方案。Tekoia 推出了一款智能手机万能遥控应用SURE。该应用基于 Android 系统,通过红外线和 Wi-Fi,能够让用户控制所有的室内智能设备,其中包括苹果,三星和 LG 的智能电视,ROKU 的智能流媒体播放器;以及非智能设备,包括蓝光播放器,LED 灯,甚至空调等。
这家公司将各个智能硬件的 API 集合在了一个应用中,一下就成为了平台?正由于这种模式受限于第三方产品的质量和开放政策,在国内似乎行不通。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
还看到了一家技术供应商,来自香港的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这个香港政府下属的研究机构展示了旗下数款技术成果。包括:
- 1. HMD 穿透式头戴显示系统,能在用户眼前形成全透视虚拟影像,可用来显示即时消息和用户界面。
- 2. 智能抬头式显示器,作为新一代汽车显示技术,它可以在汽车挡风玻璃前投射影像,能够高清显示丰富地图像信息,提升驾驶体验。
- 3. 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快速定位并追踪人脸位置,准确分析年龄和性别,并且可在中远距离下,多用户同时捕捉。另外,该技术还能通过表情智能分析情绪和兴趣,可用于智能广告的评估。
没看懂?换成熟悉的产品分别是:Google Glass、Navdy 和微软的 how-old.net/。这家研究所广泛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技术不存在独家性。但能否成为商业产品则还有更多复杂因素,曾名气爆棚的 Navdy 现在还没发货。
当展会泛滥而又缺乏独特的调性时,未来的互联网创新公司需要什么样的曝光平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