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诱因终结智能穿戴设备商Jawbone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对于智能穿戴设备来说,安全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穿戴设备一旦被黑客攻破,最直观的结果一个是设备被控制,二是数据被盗取,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信息安全隐患对用户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一昧的寄托于融资来扩大消费者市场,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是不对的,更应该真正把握用户需求,通过提升自身产品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来获得忠诚的消费者,不断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发展环境下得到生存。
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Jawbone近期打算将自己出售给一家硬件制造商,其高层与潜在买家已进行了多次交流。Jawbone成立于1999年美国硅谷,由Hosain Rahman和Alexander Asseily共同创建。2011年前后,以硅谷为中心,可穿戴设备以运动手环为切入点开始商业化的进程。Jawbone发布UP系列的健康运动手环,被视为这个领域的领头军。该公司成立17年来一共融资13次,总融资资金为9.83亿美金,近期打算将自己出售给一家硬件制造商,而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它的死亡呢?
1、产品本身功能不全
2011年前后,以硅谷为中心,可穿戴设备以运动手环为切入点开始商业化的进程。当时Jawbone的CEO Hosain Rahman对这个市场充满期望,希望做出时尚、防水、与智能手机连接同时续航又长的产品来打动消费者。2011年推出的第一代UP手环,上市没多久就“变砖”而迅速下架,最后官方只得停止销售并且补偿已购买的消费者。2012年推出新版本UP手环,其独特设计受到市场欢迎,但是没有实现无线同步的功能。2013年推出的UP2中,在原先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增加了无线同步的功能,但是没有防水功能。2015年,UP3与新款旗舰UP4同时发布,只有“防溅”的功能。据了解,UP3里面有相应的传感器,但却没有呼吸监测、被动心率等功能。
每个时间段的UP系列智能手环,都会遇到本身功能不全,无法受到消费者喜爱的问题。
2、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创新
Jawbone最开始的计划是给美军开发降噪耳机;直到2002年他们从美军那里获得合同,开始向消费者市场布局;此后,2007年在CES发布了无线耳机;2010年,该公司首次发布了非耳机产品——蓝牙音响;2011年,这家公司发布了UP系列的健康手环产品。
致力于运动手环的Jawbone的推出UP系列一方面在竞争对手开始为运动手环提供屏幕、自动识别睡眠和运动状态的时候,Jawbone并没有做任何跟进;其次是从2011年到现在,并没有如投资人们所设想那样开发新品。Jawbone一直通过融资的资金用于补贴消费者用以扩大消费者市场,而产品却一直没有创新或者缺乏核心的竞争力。
3、公司内部问题重重
据Jawbone的员工透露,UP系列手环问题多多,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混乱的产品测试环境,很多的产品临近发布还是在做各种修改,导致市场和零售计划难以进行。原本计划在2014年的销售节日推出的UP3,不能实现防水功能,部分员工为不错过最佳的销售季节,建议将“防水”改成“防泼溅”。这一提议被Rahman拒绝,使得部分员工认为将新功能的想法传达给管理层太难。Jawbone的产品负责人Bogard则将测试上遇到的问题归咎于该公司尝试的事物太新。公司内部管理不当,高层管理人员与下层员工并没有好好沟通解决问题,而是这种互相抱怨最终使得内部问题越来越严重。
4、人才流失
2015年5月,Google的一位负责商业的副总裁Sameer Samat加入Jawbone,一方面他理顺了公司的日常运营,让公司架构更加清晰;另一方面通过软件升级将自动睡眠监测、被动心率监测等功能完全解锁。在他的带领下,Jawbone有所改善,产品也得到进步。几个月的后,Sameer Samat被重金和Google Play负责人的职位许诺又重新回到了Google。2015年年底,Jawbone宣布了裁员15%,且关闭在纽约的办公室。
5、错失两次市场、市场份额不大
来自咨询公司Creative Strategies的一位人士说,现在健身类的可穿戴设备被几个玩家垄断,小米与Fitbit占了70%的市场份额,前者垄断了中低端市场,而Fitbit则占据高端市场的50%以上。
Jawbone曾经错失了两次市场节日季,一个是在2014年节日季,由于没有实现防水功能而推迟发布的UP3,错过了最佳的销售季;一个是打算在2015年重新发布的UP2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发布,错过了2015年的节日季。两次错失节日销售季,Jawbone在可穿戴市场的份额低迷,根据IDC的数据,2015年Fitbit占据34%的可穿戴市场份额,Jawbone只有4.4%。
6、国外市场开拓受阻
Fitbit、小米、Garmin、三星、苹果、微软等公司先后进入该领域,造成竞争加剧。
现在的很多可穿戴设备制造商,如Misfit和Basis都出售给了大科技公司或服饰公司,甚至耐克这样的巨头都放弃了可穿戴硬件业务,由此可见,国外的智能穿戴设备厂商竞争也是非常激烈,存活下来也是非常艰难。除此之外,大洋彼岸的华米也在虎视眈眈,华米是小米手环制造商,该公司CEO黄汪曾表示,“运动手环品类,残酷洗牌的结果:我们和Fitbit胜出了。过不了多久,Fitbit肯定也要被洗掉。”
7、官司纠纷
2015年5月,Jawbone起诉Fitbit,其中一个围绕专利侵权问题,另外一个则涉及盗窃商业机密。主要是由于Fitbit公司挖走了Jawbone五名员工,这些员工带走了Jawbone的大量商业机密,一些专利技术被Fitbit用于开发竞争的运动手环产品。一方面在与Fitbit争夺市场份额上就已经疲惫不堪,而这场官司也花费了Jawbone的很多的精力。
8、融资目的未达
Jawbone一共融资13轮,总融资资金9.83亿美元。相比之下,它的竞争的对手Fitbit只融过4轮,一共筹集6600万美元。2015年3月,Jawbone公司融资了3亿美元,但此后据有关人士透露,贝莱德公司投资的那部分其实只是贷款而非股权融资。除此之外,还有折价融资。实际上,就在今年2月这家公司再次融资1.65亿美元时,Jawbone估值由2015年4月上一轮融资时的30亿美元缩水至15亿美元。
9、财务危机
据各方信息透露,Jawbone的财务状况并不是很好。早在今年五月份,Jawbone就已经停产UP系列手环,并将剩余的手环打折卖给经销商。该公司曾对一名商业合作伙伴表示无法按期完成8月份的付款。上周四,Jawbone的主要贷款方、小股东贝莱德集团披露,对Jawbone的股份进行减持,价格下调至每股不到1美分。该公司最初以每股5.97美元的价格收购了Jawbone股份。
一直靠烧钱来扩大消费者市场、赢取消费者喜爱和欢迎的Jawbone公司,一旦出现财务危机,就会很容易走向灭亡。
10、智能手环非刚需
智能手环以主打健身、运动居多,可以实现计步、卡路里消耗、睡眠监测以及闹钟等功能。智能手环对手机的依赖性较强,通常情况下要配合手机一起使用。相比之下,现在的智能手表如Apple Watch、Android Wear等都能够脱离手机独立使用。
智能手环不具备用户粘性。市场研究公司Endeavour Partners估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健身手环只是用了6个月就遭弃用。《美国医学协会期刊》最近甚至给出了更糟糕的数据:超过一半的健身手环购买者最终弃用这类设备,其中有三分之一在购买6个月后就不再使用。一般情况下,我们出门都是必带手机的,而智能手环就未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