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加持了智能技术的行业,都有通向智能时代的门票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在海外采购了当时最为先进的铁甲战舰,组建了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在第一时间加持了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红利后,清军理所当然的认为“海防无患”。1894年甲午海战,随着七千吨的定远舰沉入海底,炮声震醒了国人:浮于表面的科技加持并不能从根本改变落后的现状。
今天,科技革命还在继续,并且带来了让所有行业兴奋的技术红利——人工智能。尽管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化还处在幼儿期,但从连篇累牍的科技新闻里便能窥见人工智能在当下的火爆程度。根据IResearch的研究报告显示: 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将以40.7%的增速形成130亿规模的市场,而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突破1100亿。
人工智能爆发式的增长,宛如给各行各业打了一针兴奋剂,企业生怕错过“下一个时代入口”的门票,继而纷纷投入到人工智能的怀抱。由此衍生的“各行各业+智能”概念一时甚嚣尘上,仿佛搭上了人工智能这趟快车就可以顺利完成智能化转型。因此,企业积极寻求“智能改造”成为了当下争抢科技红利的一股潮流,“+智能”也一时成为了行业追逐的热点。然而,各行业似乎忽略了一个“北洋水师”的问题:加了智能,就能驱动企业实现智能化?
就在几年前,互联网行业的火爆让大批传统企业开启了互联网化转型的大门,因为缺乏对行业本质的深度洞察,浮于表面照葫芦画瓢让不少企业的惨痛经历至今还历历在目。2013年,为赶电商大潮,某知名超市旗下生鲜电商不足百日便悄然下线;台湾某知名跨国企业的电商平台“XX乐购”也进入清算阶段;而国内著名家电企业与英国联合成立的电商平台不足三月便宣布解散。前车之鉴尚未远去,“+某种科技”的潮流再一次兴起,企业面对科技未知的未来,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加持,而是以科技为驱动力从内部催生产业变革,借助科技之力赋能企业智能化转型。
所以,企业需要的不是“+智能”而是“智能+”,如果说“+智能”只是简单把技术引入行业,那么“智能+”就需要从商业本质洞察技术对行业“基因级”的改造。
今年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前夕,马化腾曾通过《给合作伙伴的一封信》描绘过未来智能时代的轮廓:未来通过智能科技对行业的渗透,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服务的连接方式将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他假设,如果未来所有云与端都具备人工智能,那么行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则应该体现在匹配相应的智能解决方案的连接。比如智能+营销,并非是营销行业通过攀附某种“+智能”的科技实现营销智能化,而是通过MarTech等智能技术、营销理念从根源上拓展营销的边界,赋予营销行业本质上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开发一个APP或是嫁接某种技术可以完成的,而是通过长期与新技术融合、延展,继而实现真正意义的智能化。
反观“营销+智能”的概念,如果仅仅是为营销加上了某种智能科技,并不能从内在驱动营销行业的变革。比如在当前营销效果不可量化的现状下,企业如不能通过科技手段从营销的本质洞察到数据价值,继而转化企业数据资产,那么单凭深度学习网络的智能科技,依然无法得出营销量化的结果,反而会增加企业科技成本的投入,并不能为企业实现通过智能化手段降本提能的目的。正如腾讯智能营销云副总裁许菁文在腾讯智能营销云登陆大会上提到,营销是关于人的,是人与人的连接,人与人的影响力,人与人的关系建立。而智能则是一个赋能营销的技术手段,智能营销云的诞生,让以前独立的个体正在深度融合,具有生态属性,进而形成一个数字生态的共同体,这样的融合,才是智能+的时代的开启。
面对新科技,不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都在纷纷强调着自己的科技属性。但是值得所有企业家们注意的是:新科技之于产业的落地应用,他不仅仅是一种表现,而是从本质上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为企业达成增长目标和运营提效,从本质上赋能企业智能时代的科技竞争力。对于数字共同体而言,共谋开放生态才能让每个个体在与科技的融合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就像北洋水师失利的背后,并不是坚船利炮,而是封闭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