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业务战略评估,成为IBM还是苹果特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惠普在断腕之后要执意转型了,但在前有IBM、甲骨文和微软的情况下,道路似乎并不平坦
北京时间8月2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惠普PC业务掌门托德·布拉德利(Todd Bradley)当地时间周一表示,该公司将于未来8至12周内完成对个人系统集团的战略评估。
布拉德利没有从惠普离职的计划。布拉德利是Palm前首席执行官,过去6年一直领导惠普的个人系统集团。
惠普上周公布的一系列消息让投资者感到震惊,其中包括,作为退出消费市场计划的一部分,该公司可能剥离PC业务,关停平板电脑业务。惠普正在考虑的PC业务的出路包括通过剥离或出售使之成为一家独立的公司。惠普曾表示,完成这一计划可能需要12至18个月。
布拉德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战略评估工作将在未来8至12周内完成,我们将向董事会汇报我们的评估结果”,考虑PC业务的出路是董事会和公司一项“非常非常正当的举措”。
惠普周一还推出了一款面向企业和公共机构客户的台式机。
由于以苹果iPad为代表的便携式电子产品吸引了消费者的兴趣,惠普在PC市场上一直举步维艰。由于销售不理想,惠普放弃了运行WebOS的TouchPad平板电脑。惠普在考虑WebOS操作系统的出路。惠普通过收购Palm获得了WebOS。
布拉德利将WebOS称作是“具有战略重要性的资产”。他说,自公布关停平板电脑业务后,“许多大型企业”向惠普表示了许可WebOS的兴趣。
布拉德利还驳斥了在硅谷广为传播的有关他有意从惠普离职的传言,“这类传言很多,但都不是事实”,他计划全程参与对PC业务部门的战略评估,“如果PC业务被剥离为一家独立的公司,我愿意成为新公司的掌门。如果PC业务继续留在惠普,我愿意继续负责这项业务”。
转型:惠普成为IBM还是苹果特例?
近日,随着惠普新战略的发布(放弃WebOS、剥离PC业务及并购Autonomy)引发了股价的暴跌及投资者们不满。为此惠普CEO李艾科(Leo Apotheker)和非执行董事长雷•兰恩(Ray Lane)在内的惠普高管已开始为这一战略调整辩护,称只有苹果成功整合了软硬件业务,而这只是一个特例。此解释一语中的,因为在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领域,苹果确实是唯一一家软、硬件及应用(加之云计算)完美整和的厂商。笔者不知道李艾科是否早就意识到了这点,还是最近的猛醒。
因为就在6月的中国惠普峰会上,李艾科还称平板电脑市场大局未定,自己的TouchPad终会走向成功。但仅过了一个多月,李艾科的战略可以说了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成功非但不提了,还把这个曾经放言要成功的业务放弃了,不仅如此,捎带着还将目前仍在挣钱的PC业务也给剥离了,还要抛出100多亿美元买入Autonomy。李艾科在短短一个多月内作出的这三个决定,似乎很能说明自己让惠普转型的战略,但在短短一个多月内,突然决定让一只大船掉头,这之中的匆忙和无奈想要遮掩相比也难。
如果说放弃WebOS还有一定道理的话(尽管也是匆忙做出的),那么剥离PC和并购Autonomy则完全是一种非理性的无奈之举。就像笔者之前所说的,放弃WebOS充其量是反映惠普进入移动互联网的失败,但后面的两个决定将决定整个未来惠普的命运。既然是向软件和服务转型,那么对手自然就是IBM和甲骨文,这也是业内公认的。而这两家企业是没有PC业务的。所以剥离PC业务,除了惠普自己说的因利润低外,甩掉包袱外,还要做到形似。
从表面上看,惠普在剥离PC业务后,确实与IBM和甲骨文非常的形似。三者都具有软硬结合的能力。其实即便惠普不剥离PC业务,这种形似也是早就存在的。如果说,在硬件上(服务器、存储等)上面,惠普与IBM和甲骨文旗鼓相当的话,最本质的差别就是在软件上。这也是为何惠普要并购英国第二大软件厂商Autonomy的原因。按照业内的话讲,补足短板。惠普的这种做法无可非议,关键的问题是花掉100亿美元是否值得?据称惠普的这个并购价格是Autonomy年营收的10倍。这里不得不再提及惠普的PC部门,该部门给惠普带来的年收入接近400亿美元,即便是算上利润率(Autonomy的利润率远高于惠普的PC),但二者的利润率能相差40倍吗?如果不是,即便是惠普PC的利润率再低,其所获得的利润也要远高于并购Autonomy为其带来的利润。
到此有人会称,惠普是从长远的基于与IBM和甲骨文竞争的战略角度并购Autonomy,主要是为了弥补自己在软件领域的短板。没有问题,但从IBM和甲骨文拥有的软件产品线上看,惠普的100亿美元并购Autonomy的产品线只是弥补了与IBM和甲骨文所拥有的企业级搜索,而在重要的数据库、商业分析、中间件、协同整合等仍是空白。这让人不得不质疑惠普这100亿美元并购的战略价值,也凸现了惠普向软件和服务转型时可能面临的与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与苹果竞争的窘境。什么窘境?
这张图似乎又在暗示,惠普在转型中不但有很大短板,其并购也不得要领
笔者认为,惠普之所以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挑战苹果失败,就在于其在软硬结合上,相对苹果来讲,硬件不硬,软件又不软(WebOS的生态系统)。可以说两个方面都存在着软肋。同样在今天惠普向软件和服务转型之时,软件不软的情况依然存在,而且还相当明显。而并购Autonomy对此也并无实质性的改变。其实有业内分析称,从软件和服务的覆盖和互补性上看,SAP应该是惠普最佳的并购对象。而李艾科之前还是SAP的CEO,本以为惠普要决意转型的话,并购SAP是顺理成章。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惠普没有选择SAP呢?是实力不够?还是战略的匆忙?或是别的原因?
既然已经壮志断腕般地转型,但行动上又相当混沌,李艾科究竟是想让惠普成为真正的IBM,还是像今天向投资人解释的那样,让IBM又成为另一个苹果的特例?只恐怕那时李艾科和惠普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