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成“山寨”机成功关键 今年将达2.55亿台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iSuppli研究报告显示,今年中国大陆的山寨机销量比去年增长了43.6%,总量约为2.28亿台,而在山寨机持续降价以及海外订单增加的情况下,山寨机市场规模将在2011年达到2.55亿台的高峰。山寨永远是中国市场一个热闹的话题,毁誉参半。
山寨机发展冷暖自知
山寨机市场的发展,可谓甜中带涩。论销量,山寨机确实战绩不俗,Gartner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国内名不见经传的G-Five手机,2010年前两季度的手机销量分别达到了520万台和430万台,一度跻身全球手机销量前十名,超越了众多国产知名品牌。这也是继中兴、华为之后,第三家手机销量进入全球前十名的国内厂商。据悉目前,诺基亚公司的手机出货量(销售量)占印度手机市场的31.5%,稳居头把交椅,而中国品牌G-Five的则出货量排名则第二,而排名第三的是韩国手机制造商三星电子。一家G-Five的主要芯片提供商表示,G-Five手机,在国外销量很大,年出口量约2000万台。
国际电子商情执行主编孙昌旭也透露,具有移动电视功能的山寨手机正在被东南亚、拉丁美洲、中东、非洲和印度等地的消费者广泛接受,今年出口到上述新兴市场的带有电视功能的山寨手机销量已达7000万台,比2009年增长了30%,山寨机可谓墙里开花墙外香。除此之外,从iPhone演绎出M8、M9以及诸多的“Phone”,从iPad到苹果皮,国内山寨力量的崛起算得上“前仆后继”。
但山寨终归是山寨,与旗舰机相比,山寨机性能偏差,质量和售后都难以保障,一直饱受诟病。“山寨机”内置软件吸费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山寨厂商一窝蜂地寻求“出海”,在国外发展也非长久之计;不断山寨新的东西,则可能陷入发展怪圈;死拼价格战,在智能手机价格一路走低的今天,也开始逐渐变得不可行,而工信部向市场上泛滥的“山寨机”发出的围剿则令更让山寨机惶惶不可终日。
山寨企业也有闪光之处
山寨机在中国IT业的崛起引出山寨文化,如同任何一部中国传统武侠小说所演绎的故事那样:先是以非常规手法游走于主流圈子的边缘,然后逐渐做大,最终向正统势力发起挑战,甚至取而代之。不可否认,山寨的兴起,确实冲击了正规产品的市场发展,扰乱了市场秩序,市场产品鱼龙混杂,也让消费者莫衷一是。但是,对任何现象加以评论最忌讳的就是以偏概全,妄下定论。客观地说,山寨并非一无是处。在汹涌的山寨手机大军中,产品基本上靠模仿,但说回来,世界上没有哪家公司能够在所有方面都创新,他们必须在很大程度上模仿别人。那些我们眼中的“创新优等生”,其实不过是一个优秀的模仿者。IBM公司就被彼得。德鲁克称之为“世间最优秀的创造性模仿者”,当初他推出商用大型计算机就是模仿Remington Rand公司的。即便是世人眼中最成功的创新者苹果,它的很多产品也都是现有技术的组装,在产品方面的创新并不多。
曾在诺基亚工作十余年之久的英国科技行业人士简。齐普切斯(Jan Chipchase)在走访中国的一些市场发现,中国的山寨手机通常都拥有一些令人意外的功能:意想不到的视频摄像头、额外的接口或是不同寻常的接头。齐普切斯说,“仿造商品过程中的细微差别,也是一种创新。”他认为,中国一些山寨厂商通过对苹果或索尼的每一款新产品进行反向工程,山寨企业既取悦了消费者,又孕育了创新。
对于模仿和创新的争执,“山寨”也得到了政府官员的正面回应。去年11月30日,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对中国市场上不断涌现的山寨产品表态,模仿也是一种创新。山寨机如果没有侵犯知识产权,那么应该得到支持。
有业内人士则认为,山寨企业“山寨”超音速般的样机研究、旋风式生产跟进、开放型组织结构,以及作坊的品牌形象建立也都值得研究和学习。
创造性是“山寨”机成功关键
对于未来山寨机厂商的出路,有媒体总结不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洗白上岸。在国内杂牌手机市场萎缩之前重金砸出品牌,脱下“山寨”旧袄穿上“品牌”新衣,洗白为正牌厂商,靠品牌而不是一味拼价格来获取利润。最近一段时间,总能在央视上看到天宇胭脂手机的广告。天宇朗通,这个曾经的“山寨机”制造者,如今已经成功“洗白”,成为中国国产手机正规军中的一员,并且正在走上一条品牌建设的道路。
其二、海外树旗。在相对落后的新兴市场中树立品牌,如同G-five、lePhone一般与国际大牌同时起跑,但现在似乎错过最佳时机。
其三、放火烧山式发展。不断寻找新的待开发市场,迅速切入,类似于毁坏式的市场开荒,不可持续发展,但能赚快钱,直到全球新兴市场被掏空。这种模式或许是大多山寨机厂商的发展之路,能持续多久,无人能知。
其四、另寻出路。就像两年前没有人知道山寨机还能靠出口一样,没有人知道下一阶段的赚钱法门是什么。在一个充满了变数的行业,主动走两步,或许前方就有一条宽敞之路。
但总的来说,而中国的“山寨”机厂商抑或所有“山寨”企业应当意识到,“山寨”是否具备创造性的制造能力,将是其未来存亡的关键。如何在不侵犯竞争对手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在模仿的基础上推进自主创新、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是山寨手机厂商面临的核心问题。一味地亦步亦趋地模仿,很难实现品牌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