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多晶硅缺口仍近五成 价格渐趋合理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产业现状
·今年我国多晶硅产能和产量有望分别超过8万吨和4万吨。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多晶硅现货市场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
目前,国际多晶硅企业主要以传统的7大企业为主(Hemlock、Wacker、REC、MEMC、德山、三菱、住友),在2008年之前他们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2008年之后,韩国OCI公司异军突起,产能急剧扩大,目前已达到17000吨。据根据目前统计的数据,2010 年~2012年国外的多晶硅产能已分别达到12万吨、15.4万吨和15.9万吨。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升温,这些多晶硅企业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也在加快布局,并纷纷宣称要扩大产能。预计2012年之后,这些国际大厂的产能将重攀新高。
2005年以后,国内外光伏市场迅猛发展,对多晶硅的需求迅速增长,在国外技术层层封锁的情况下,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国内企业毅然投资,开工建厂,通过自主研发、系统集成创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方式,在短短3~5年内基本掌握了高纯多晶硅材料的生产技术,使我国多晶硅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我国多晶硅的产能分别达到1093吨、4685吨和20357吨,今年产能和产量有望分别超过8万吨和4万吨。多晶硅项目投产期约为2年,而从2009年下半年至今,多晶硅项目受制于国务院38号文,新建/扩建的项目较少,预计2011年~2012年,我国多晶硅产能变化不大。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1~9月的多晶硅进口量几乎持平,除了2月份略低外,其他月份均在3000吨以上,特别是9月份多晶硅进口量达到4757 吨,同比增长90.1%,环比增长26.3%。1~9月累计进口31503吨。依此速度,今年我国多晶硅进口量将达到4万吨。另据海关数据,1~9月我国从美国总进口多晶硅11655吨,占到了进口总量的36.9%。从德国累计进口7680吨,占到了进口总量的24.3%。排在第3位的为韩国,累计数量为 7457吨,从日本进口约为2500吨。另外,我国9月份多晶硅出口量为130吨,1~9月累计出口1667吨。
受益于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国际多晶硅价格自2005年以来,连续飙升,最高升到2008年的500美元/千克,但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多晶硅市场价格不断下降,一直跌至2010年4月的40美元/千克。不过随着经济回暖和光伏组件价格的下降,全球光伏装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 2010年全球装机规模在15GW左右,这也扩大了多晶硅的需求,价格随之逐步上涨。Pvsights网站披露的数据显示,10月份国际多晶现货价格在 60~80美元/千克之间,长期订单价格为55~60美元/千克。
自今年6月份开始,我国多晶硅价格呈现上涨势头,特别是多晶硅现货市场,价格一度暴涨至70万元/吨(100美元/千克)以上,而在10月份,国内多晶硅价格没有延续之前的上涨态势,价格出现小幅下滑,国内报价从9月最高的约77万元/吨下降到72万元/吨,部分现货成交价降至60万元/吨。但长单价格却变化不大,我国保利协鑫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2010年该公司前三季度及第三季度售出的多晶硅分别为50.6美元/千克以及51.7美元/千克。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多晶硅现货市场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
市场需求
·从我国多晶硅进口来源看,美、德、韩3国进口额占到总进口额的85%。
·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和光伏市场的持续升温,市场对太阳能电池的需求持续增强。
今年1~9月,我国进口多晶硅多达31503吨,但缺口仍在50%左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速度过快和多晶硅生产技术与国外仍有差距造成的。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我国多晶硅供需矛盾有待缓解。作为晶硅电池原材料的多晶硅,初期投资大(1000吨需7亿元)、建设周期长(2年)、技术门槛高,发展步伐较难跟上晶硅电池制造业。我国已经将光伏产业列为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晶硅依赖进口的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其次,我国多晶硅企业生产技术有待突破。我国多晶硅企业生产技术与国外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多数企业生产成本在40美元/千克以上,而国外的先进厂家生产成本已低于30美元/千克,另外我国多数多晶硅企业投产规模不大,投产时间不长,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多晶硅市场价格看,我国多晶硅价格比国际市场高,事实上进口多晶硅价格确实是低于国产产品,晶硅电池制造商对多晶硅材料厂家的选择可想而知。
最后,国外多晶硅企业大幅扩产。从我国多晶硅进口来源看,从美、德、韩3国进口额占到总进口额的85%,这些国家的主要多晶硅企业也在纷纷扩产,如韩国OCI公司计划在2010年~2020年间投资84亿美元,将其产能从目前的3.5万吨/年增加到11万吨/年以上。(事实上OCI公司今年对我国出口占其产量的60%以上),美国Hemlock、德国瓦克公司等也在大规模扩大产能。光伏企业为了确保上游多晶硅供给稳定,一般选择长期订单购买多晶硅,因此国外企业在多晶硅的产量、质量、价格等方面占有较大优势,将对我国多晶硅产业造成一定冲击。
近段时间以来,多晶硅市场的价格出现暴涨,从2010年4月的40美元/千克上涨到9月的80美元/千克,多晶硅价格的上涨主要源于如下因素: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不断回暖,多晶硅市场逐步恢复。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和光伏市场的持续升温,市场对太阳能电池的需求持续增强,特别是作为全球最大光伏市场的德国从今年7月开始下调光伏补贴,很多系统集成商纷纷赶在补贴下调前完成系统安装,导致其光伏市场提前释放。据统计,德国2010年前 8个月的装机量已达到4.8GW,占同期全球装机容量的48%,多晶硅市场得到进一步恢复。
二是光伏企业纷纷扩产,多晶硅需求不断增大。一方面基于良好的市场预期,光伏市场的投资不断增加,我国多家光伏企业大规模扩产,新增的产能大部分为晶硅电池,这将加大光伏市场对多晶硅原材料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外多晶硅生产厂家的大部分产品销售是通过与下游厂商签订长期供货合同来实现的,全球主要多晶硅厂商的产能已经排满,如德国瓦克的多晶硅订单已经排到2012年,使得流入现货市场的多晶硅供给量变小,导致供需关系发生变化而造成价格上涨。
三是电力优惠价格取消,多晶硅生产成本上涨。国家发改委于今年出台了《关于清理对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等问题的通知》,于2010年6月1日开始,对我国多晶硅企业享受的优惠电价政策予以制止。而在我国的多晶硅生产中,平均综合电耗约为160~200度/千克,电价成本占据其总成本的比例超过 30%,个别落后多晶硅企业,其电价成本占比甚至高达40%。多晶硅优惠电价政策的取消,将导致多晶硅生产成本上涨,这也是我国多晶硅价格上涨的因素之一。
发展策略
·只有通过大企业对技术和生产的持续投入,才能在国际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主管部门应鼓励生产成本高、竞争力强的企业兼并改造效益不佳、生产存在问题的多晶硅企业。
第一,鼓励成本低、竞争力强的多晶硅企业壮大发展规模。多晶硅产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门槛较高,从国外多晶硅行业的发展经验看,大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只有通过大企业对技术和生产的持续投入,才能在国际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鼓励我国生产成本低、竞争力强的多晶硅企业依靠技术进步、优化存量、扩大发展规模,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竞争。
第二,鼓励多晶硅项目在西部资源和能源丰富地区落地。多晶硅生产提纯的能耗较高,目前电力成本占据了多晶硅成本的30%~40%。我国西部地区石英储量大,能源和资源丰富,电力成本较低,非常适合发展多晶硅产业,实现能源的就地转换,提高能源产品的附加值。在新疆等西部地区发展多晶硅产业,也是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有利于获得政府部门的差异化政策支持。
第三,鼓励多晶硅企业兼并重组。多晶硅行业的发展已经有50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国际市场中多晶硅主要由7大厂家供应。而目前我国已投产的多晶硅企业在40家以上,一些企业存在能耗高、排放量大等问题。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整合现有的多晶硅资源,实行集约化开发经营。鼓励生产成本高、竞争力强的企业兼并改造效益不佳、生产存在问题的多晶硅企业。
第四,尽快出台多晶硅准入条件。自国务院出台了38号文《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以来,多晶硅项目的技改、新建、改/扩建等审批变得十分严格。光伏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亟待通过出台多晶硅准入条件,明确多晶硅行业新准入标准,引导技术水平先进、生产能耗低的多晶硅项目落地,增强投资者信心,确保我国光伏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我国多晶硅产业起步于2005年,在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内的整合是不可避免的,一些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势必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价格走势
·随着主要多晶硅厂家产能的陆续释放,多晶硅价格将逐渐趋向合理的水平。
·需要政府对多晶硅行业适当引导,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布局,提高我国多晶硅产品竞争力。
多晶硅价格的上涨将是局部现象,不具备可持续性,随着世界主要多晶硅厂家,特别是我国多晶硅企业产能的陆续释放,多晶硅价格将逐渐趋向合理的水平。
首先,2011年多晶硅将供过于求。一方面,世界主要光伏国家光伏补贴陆续下调,各大研究机构对2011年光伏装机市场预测普遍持悲观态度,特别是2011年第一季度,与2010年的相比将会严重下滑。据欧洲光伏工业协会预计,2011年多晶硅产能为15GW,80%为晶硅电池,以1W晶硅电池消耗10克多晶硅算,需求在12万吨左右。另一方面,多晶硅企业产能陆续释放,2011年产能将达到25万吨。供需失衡明显,未来一段时间多晶硅价格上涨动力不足。
其次,价格下调是市场发展的需要。自今年始,欧洲主要光伏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捷克和法国等光伏补贴逐步下调,为了保证装机容量的持续增长,就必降低光伏安装成本以抵消光伏补贴下降给系统集成商带来的损失。据专家测算,在8%的保有内部收益率下,电池组件价格需从目前的1.9美元/瓦下降到 1.5美元/瓦,这也就需要作为电池组件原材料的多晶硅价格做相应的下降。
最后,产能陆续释放。我国主要多晶硅企业产能将在2010年年底集中释放,如保利协鑫,今年产量预计将达到1.6万吨,而上半年才7千吨左右;赛维LDK的二期产能也将于下半年得到释放,届时多晶硅供应量增大。而光伏企业的用硅主要是与多晶硅企业通过长期协议采购,采购价格更新频率较低,因此在目前多晶硅价格上涨的情况下,这些企业不大可能通过现货市场来采购多晶硅,其他一些太阳能电池企业也已在多晶硅价格上涨初期增加多晶硅的库存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部分企业对多晶硅的需求量也不会太大。而市场供给充裕的情况下,多晶硅价格上涨的势头也将逐渐放缓甚至回落。
近期国产多晶硅价格比进口价格高。国产多晶硅价格比进口为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其一,国外大厂多晶硅生产成本比国内企业低。一是生产技术水平高,综合能耗较低,副产物循环利用率较高,有些企业真正实现了闭环生产,物料的综合利用率明显比国内多晶硅企业高。二是国外主要多晶硅厂家电力成本低,如Hemlock、Wacker等公司拥有自备电厂,电力成本较低。三是原材料成本低,国外多家多晶硅企业本身就在化工集团内部或拥有自己的化工厂,化工材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
其二,国外大厂销售主要以长期订单为主。目前,国际主要多晶硅厂家出于长期战略合作的需要,主要以长期订单为主。一是国外多晶硅企业产量较高,长期订单有利于量产调度,降低库存压力。二是欧美国家电池片制造厂由于制造成本高,纷纷将制造业务向亚洲地区迁移或以代工方式生产,使本国对多晶硅现货市场需求下降。三是电池制造企业产能规模不断扩大,急需通过长期订单稳定来料供应。而我国有些多晶硅企业由于投产不久,产量规模不大,以现货居多,价格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而长期订单则多是定期更新,在目前多晶硅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长期订单的低价优势较为明显。
在目前电池/组件大量依赖出口的情况下,我国将无法提高对进口多晶硅的关税以平抑价差,因此需要政府对多晶硅行业适当引导,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布局,提高我国多晶硅产品竞争力。
制造工艺
·目前好的物理法多晶硅企业能达到5N,能达到6N的公司极少。
·采用硅烷法的企业还需其相配套的产业如容器制备、储藏、运输等协同发展。
目前,我国投产的多晶硅企业绝大多数以改良西门子法为主,由于其能耗和排放问题,国家一直鼓励企业采用新型多晶硅生产技术,但目前形势尚不容乐观。
一是物理法产业化尚待突破。物理法由于投资小、排放少、能耗低等特点,在2007年~2008年多晶硅价格飞涨时期,投资者纷至沓来,但截至目前,真正采用物理法投入生产的多晶硅企业依然不多。有一些企业宣称使用物理法生产的多晶硅制备的电池已经并网发电,但多数属于自产自用,市场上流通的产品较少。多晶硅杂质的物理属性决定了物理法不能获得较高纯度的多晶硅,理论上虽能达到6~7N,但现实中要达到这一目标难度较大。目前好的物理法多晶硅企业能达到5N,能达到6N的公司极少。批量生产时存在重复性低、均匀性差,制作的太阳能电池衰减严重等问题,有待物理法多晶硅企业进一步突破,同时也寄望电池企业“因菜下料”,实现电池工艺的突破,以进一步细分光伏市场。
二是硅烷法刚起步。采用硅烷法生产多晶硅关键在于硅烷的制备,硅烷作为生产多晶硅、非晶硅薄膜电池、集成电路等必不可少的特种气体,一直都被美日等发达国家所垄断,我国曾于2008年遭遇了类似于多晶硅价格暴涨的窘境。最近两年硅烷制备技术国产化速度加快,我国六九硅业、浙江中宁等公司采用的硅烷法生产多晶硅也相继宣布试产成功。由于硅烷具有易燃、易爆、刺激性强等特点,将给安全和环保带来一定挑战。有些采用硅烷法的企业就曾因为发生气体泄漏等环保问题,屡遭周围居民投诉。因此除了掌握硅烷的生产技术外,还需其相配套的产业如容器制备、储藏、运输等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