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应用仍处于碎片化市场探索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从当前国内政府政策规划和整个产业链的动作来看,物联网仍然是整个社会的聚焦点。近年来,中国电信在这一领域保持着与政府的密切合作,并试图通过推动示范工程探索物联网的规模化应用。
近期,围绕中国电信如何解决在物联网领域所面临的相关技术、应用、合作模式推广等问题,本刊专访了中国电信集团技术部高级督导冯明。
传统模式难复制
《通信世界周刊》:目前,从技术层面、标准层面以及基础设计方面来看,我国物联网研发水平较为领先。您认为中国电信物联网当前在技术、建设及应用层面分别处于什么阶段?
冯明: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对物联网的重视程度就很高,“感知中国”工程的启动时间也较早,国内产业链相关各方都积极投身到各种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中,以把握物联网发展的先机,增加在该领域的技术话语权。
对中国电信来说,当前的移动通信网络和宽带网络覆盖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为我们探索物联网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但就总体而言,为了与物联网的技术成熟度曲线相适应,中国电信当前在技术、建设和应用层面也都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今后的工作还任重道远。
《通信世界周刊》:行业标准规范缺失,究竟对物联网发展有何种制约,统一标准体系的出台是必需的吗?对此,中国电信是如何看待的?
冯明:物联网是ICT的融合技术,一方面它具有更为宽广的内涵,要面对复杂的应用需求场景;另一方面,物联网相关技术标准势必带有更多的IT标准化模式烙印,因此不同标准组织会各有侧重。最终的技术标准将按照市场具体需求来选择,现有的、来自不同标准化组织、已被市场接纳的大量ICT技术标准将会被重用或完善 。
作为物联网应用的探索者,应及早意识到,传统电信领域由单一技术组织端到端整体标准化的模式在物联网领域是难以复制的。我们希望通过积极的早期探索,培养自身的跨行对话能力,并从中寻找与电信运营业核心能力接近、可重复利用的共性功能需求,寻求符合国情、多赢的商业模式。同时,中国电信正在通过积极的“产学研”合作,探索更抽象化的标准化描述方法,在一些新兴领域进行国内、国际标准化努力。
谈商业盈利为时过早
《通信世界周刊》:虽然物联网市场前景广阔,但是整个行业目前尚未出现稳定和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在这种背景下,运营商和相关厂商对于未来在物联网领域的发展是如何看待的?
冯明:目前物联网市场还是以垂直的行业内部应用为主体,在这样一个小规模的公共运营市场培养和模式探索阶段,奢谈商业盈利还为时过早。在这种背景下,大多数运营商和相关厂商都会更多考虑物联网与自身核心能力的协同发展问题,期待通过符合国情的物联网应用带动现有相关产品的销售,支撑物联网市场的持久培育。
《通信世界周刊》:据悉,目前国内“以物为互联”的应用需求还是低层次的,难以激活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和投入热情。如何才能加强物联网产业链的合作,提高产业链的融合度,提高资源共享水平?
冯明:目前大量的物联网应用探索还处于碎片化的市场状态,示范探索的重点还是首先验证技术和管理流程的可实现性,并在实践中培养跨行业融合型ICT人才。
就国内物联网产业链的总体状况而言,发展水平还是参差不齐的。首先,基础研究水平决定着国内物联网产业的持久竞争力,因此国产商业化的基础性器件和软件等方面还有待增强。其次,如果考虑到未来将要扩大应用示范规模,则需要国家利用产业政策和经济手段加以扶植。当然,政府也可以充分利用采购等机会扶植公共服务,提高社会资源共享水平,促进国内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以“十二五”规划为导向
《通信世界周刊》: 今年下半年,中国电信在物联网领域的重点工作是什么?在哪些具体行业会加强投入生产?
冯明:今年,中国电信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推出了大规模的“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工程。从技术角度讲,光网城市构建了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础,将有力地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的需求,并为中国电信物联网发展奠定基础。但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巨大工程,是ICT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还需要随着中国ICT领域整体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持续完善。
今后,中国电信将把物联网、云计算和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有机结合,基于智能管道的运营和综合业务平台的业务创新,抓住智慧城市的发展机遇,推动“十二五”规划中所要求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同时,在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安全、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环境、智慧市政、智慧商业、智慧能源、智慧文教、智慧政务、智慧金融等众多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结合城市的区位和政府需求特点提供日臻完善的解决方案,携手建设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