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行业分析——恰似“熟悉的陌生人”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物联网的概念虽然出现的时间不长,但是已经席卷全球,有人预计这一技术将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然而在现实中,其存在的技术、应用、市场等瓶颈,却又难以破解,恰似我们身边“熟悉的陌生人”。
中国物联网研发起步早
我国在物联网的研发、建设和应用方面起步较早,进展也十分显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2008年新疆石河子建立了一套滴灌自动控制系统,将滴灌系统和无线网络连接,用手机就可以灵活控制滴灌阀门,促进了精细化灌溉的推广。
2012年3月6日,中兴通讯集团宣布,该公司与苏州太仓市签署协议,双方共同打造“中兴通讯物联网应用苏州示范基地”,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而在2010年,由60多家单位缔结的“感知中国”物联网联盟在无锡正式成立。无锡物联网的发展目标是2015年达到2500亿元的产值。上海在物联网产业研发方面已累计投入超过1亿元,在世博园区率先进行了物联网应用示范;并在嘉定、浦东等建设了物联网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个物联网应用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
中国移动是国内最早投入物联网研究和应用开发的电信运营商,相继在江苏、重庆成立了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院和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目前编制了40个行业应用模板,研发了多项标准化产品,已在城市、企业、家庭、个人、农村物联网五大类应用方面研发和储备18类物联网产品。不仅如此,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建设至今已涵盖了31个省超过200多城市,已有上千万客户享受到上万种的无线城市应用,拉动了地方经济。
最近,记者又听到一个新名词“渠道经济”,何为“渠道经济”?中机国信工业数据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国平告诉记者:“渠道经济的模式即“总部经营+订单管理”,即为企业做消费的终端和经济的起点。在这种新兴经济模式下,传统的“企业经营”转变为经营企业、服务企业,最终带活企业、激活产业。而渠道经济要靠物联网得以实现,反过来,渠道经济的不断成长也为未来的物联网时代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仍存差距
“利用现有的技术和产品,可以开发出许多物联网的实际应用,重要的是要扩大应用的规模,通过大规模的使用,才能更好的发挥物联网的作用。”王建宙在提案中建议,一方面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物联网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相关的各种技术标准与规范,建立和扩大物联网的研发基地;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物联网的实际应用,特别要注重扩大物联网的应用规模。
王建宇的提案在很多代表委员中引起共鸣。他们认为,通过近年对物联网的技术研究、行业运用、商业模式的实践可以看出,物联网发展需要核心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双轮驱动。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李石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物联网产业推进的关键在于应用,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正在积极推进感知北京、感知朝阳、东城智能社区等一批重大物联网示范应用项目和工程建设工作,“我们的22项示范工程,涵盖城市安全、生态、智能检测等十大领域,并积极参与朝阳区、东城区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
如何扩大物联网的应用范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说:“物联网要从它的赢利模式方面去突破其技术难点,需要产业以赢利为目的开发物联网应用系统,这才是继续推动物联网产业持续发展的模式。”
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表示,智能是物联网的核心价值,只有核心价值在应用中得到实现,才有可能出现价值交易,才有市场,才有可能产业化。
“目前我国物联网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物联网已在一些领域得到应用,示范效应初步显现。但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尚不成熟,在传感器、芯片设计、智能通信与控制、海量数据处理等核心技术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姚建铨对记者表示,“物联网需要突破的核心技术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二项标准取得突破
日前,蒋国平告诉记者,物联网的二项关键性技术:统一接口规范标准、数据属性分类编码系统已取得突破。统一接口规范将使物联网建设运行更加方便,全面的数据属性标识分类编码则是物联网的核心。这两项关键性技术突破,使统一物联网建设成为可能,将大大加快人们步入物联网时代的步伐。
一、规范了仪器仪表等各类数据源设备的统一接口规范,依托相应的芯片技术可完成现有仪表各类输出接口的一致性转换。在物联网建设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接口形式的多样化问题。经长期研究探索,中机国信成功推出了一种基于串行总线的全新接口模式——仪器仪表的网络化接口。有了这一新的接口范式,各种各样的仪表等数据源设备第一次有了摒弃“方言”、统一讲“普通话”的可能。
二、数据属性分类编码系统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依据中机国信的数据属性分类编码体系,可确保当代信息社会中海量数据中的任意数据均可获得惟一可辨识的属性标识,从而彻底实现数据的资源化。
为推进我国物联网核心网络建设工作,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标旗集团等五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中机国信公司,作为中国物联网核心网络建设项目的实施主体。早在2006年,上述五家单位就共同发起了《中国仪器仪表信息化推进计划》,中国物联网核心网络实际上就是该计划的具体实施体现。
“我国物联网核心网络建设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已经完成,网络建设工作已于2012年一季度全面展开。” 据蒋国平透露,中国物联网核心网络建设项目的建设周期为5年,其中首期建设将于两年内完成,首期建设目标覆盖地级以上城市。
据了解,全国核心网络建设分两步执行:首期建设目标是网络节点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两年内完成;二期建设将随业务量增长覆盖所有县及县级市,总投入30亿元。蒋国平表示,中国物联网核心体系建设将包括电力、航运物流等13个行业平台。
物联网标准将以我为主
在物联网领域,我国起步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晚,但在标准领域中外却并未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美欧主导的国际标准组织已制订出物联网的相关标准,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美国于2005年通过ISO组织推出的“全球物联网核心标准EPCglobal”,该标准已获得所有西方国家的一致认可。只有日本持谨慎态度,日本推出了能够兼容EPCglobal的本土标准ucode。
蒋国平介绍,西方企业正在中国大力推广RFID技术,此举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嫌。因为推广RFID表面上看是在推广一种新的无线传输技术,但RFID电子标签承载的正是EPCglobal编码标准。随着欧美RFID产品的普及应用,EPCglobal将成为中国物联网核心标准,即编码体系的事实标准,这就意味着中国所有的物联网用户都必须向EPCglobal的总服务器进行注册,并由该服务器进行编码号段的分配。中国物联网用户几乎所有关键性信息将被总服务器的控制者所掌握,这必将构成巨大的安全隐患和潜在威胁。
“在物联网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我们将采用中国自己研发的编码标识体系,并进行自主管理,从而避开相关的安全隐患。”蒋国平告诉记者,2009年7月,国家标准委正式批准《基于M2M工业测量仪器各通信按口通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立项。“目前该标准已完成。”
亟需构筑产业平台
既然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来自应用,寻求合适的赢利模式即成为业界不断探寻的焦点。中国移动通讯研究院副院长、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志强介绍,物联网一定要有健康的商业模式才能推进规模化应用,“M2M是现阶段物联网的典型应用,全球M2M将逐步发展成为上亿元终端市场。”他认为物联网未来的应用模式分为三大类:
一是垂直应用模式。这类模式比较大的特点是企业生产业务流程紧密结合,专业性很高、门槛也很高,主要适用于电力行业、石油行业等。
二是行业共性平台模式。这个模式的特征是具有行业明显的共同特征,但其需求碎片化,这一类模式需要公共平台的支持和服务,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合作推进,这样才能做到规模最大、降低成本,比如说物流行业、医疗、智能家电、食品溯源等等。
三是公共服务模式。目前很多地域公共服务平台需要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采集到的公共信息也需要有多个公共服务的部门共享共用,这样才能最大效率发挥丰富信息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下比较大的问题是缺乏比较健康的商业模式,比如说智慧城市、数字城管这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