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服务机器人还远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5月19日,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正式落地。在这份行动纲领中,包括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等十个重点领域站上了新风口。
在此背景下,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怎么的机遇和变局,行业的发展将呈现何种新趋势?记者通过对布局这一领域的上市公司高管的专访,以及对相关概念公司的最新动向梳理,为投资者剖析这一战略产业的风向。
日前,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将对相关企业产生何种影响?机器人作为十大重点装备领域,将迎来哪些机遇?机器人在实现智能制造过程中将起到何种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昨日(5月20日)专访了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
制造模式变革条件已具备
记者:您对《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有何看法?
曲道奎: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与美国的工业物联网异曲同工,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即通过互联网作为一个基础的数字化平台,在平台上面加入机器人、智能设备,形成一种新的制造模式,机器人在其中起一个支撑作用。《中国制造2025》出炉,表明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已具备制造模式变革的条件,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传感等,已能够支撑新的制造模式变革,即向完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
另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的因素。当前,市场产品定制化、个性化、全球产能过剩、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等市场变化,倒逼企业采用创新的生产模式,传统的大批量刚性生产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再加上人的因素,环境资源、人力成本等加速促进变革发生和演变推进,现在这些外部因素在加速变化,现有模式不可持续。
记者:您对工业机器人未来趋势有何预测?
曲道奎:我们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也有一些和传统做法不太一样的地方:第一,改变传统制造模式,现在是用机器人来生产机器人,将智能制造用于机器人自身的制造过程,把机器人的生产模式改了,这样机器人的竞争力也有了;第二,把机器人的技术和机器人的应用技术融合在一起,做成一体化,把各种应用技术做成各种应用模块,将来这些技术公司直接可以应用,不需要再做二次开发,未来的机器人会真正成为智能机器人,企业不再需要去进行培训才能操作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还是蓝海
记者:很多企业纷纷进入服务机器人领域,这些新进入者会对公司带来哪些压力?
曲道奎:我倒觉得不一定有压力,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跟工业机器人还不一样,属于新兴领域,更多的涉及智能、传感、网络、大数据等最新的技术,工业机器人多是工业装备的概念,服务机器人可能更多的是电子、信息结合的智能终端:一方面是新兴技术,一方面是新兴市场,服务机器人未来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不像工业机器人已经是红海,服务机器人还是蓝海,市场刚刚启动,进入一两家或几家企业是没有问题的。
其实,很多企业现在仅具有概念性的东西,服务机器人要真正地进入市场并形成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企业还处于研发或实验室阶段。另外,服务机器人更多的要与“互联网+”等新思维、新模式、新业态结合起来,而不是过去做工业机器人那样,做几个产品和几台设备即可,否则很难有竞争力。现在很多传统做设备的企业要进入服务机器人领域,在理念及思维方式上,可能都很难适应新产业的需求,这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记者:《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贵公司的数字化工厂推广情况如何?
曲道奎:原来推数字化工厂可能没有现在那么全面,只是在工厂里面做其中的某一段,制造过程智能化、物流的智能化或者仓储的智能化管理,但是里面的要素我们都具备了,从去年开始我们把这些要素做成一体,集成到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智慧工厂,下一步还将继续推广。
三因素影响科技成果转化
记者: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您对此有何看法?
曲道奎: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以前的产学研等模式效果都不好,原因主要在三个方面。
第一,成果是否具备转化的条件是一个内因,本身就是发不了芽的种子怎么转化呢?现在很多成果都是脱离实际的,不管是成熟度、先进性、市场针对性等方面都不具备这种条件。要解决好种子的问题,需针对现在的科研体制进行变革,不要无病呻吟,控制低水平重复,从研发源头做改变。
第二,成果的转化还需要土壤,土壤就相当于进行成果转化的企业,若其研发能力、实力、人才都不匹配,即使给企业一个成果,也没有人来承接进行转化,不能对成果二次开发;中国80%~90%企业都是制造型企业,没有相关人才也没有实验平台,所以还要解决企业自身能力问题,在研发平台、创新平台、人才等方面下功夫。
第三,种子的生长还需要适宜的环境,环境则是指要具备对产权、专利保护的规则,没有好的规则,大家相互不信任,规则建立起来后,大家尊重产权成果,有一套市场规律来对成果进行价值评估,成果的所有人也得到了应得的东西,否则研究很多年让别人偷走了却没有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