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小企业全面解码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德国虽有奔驰、宝马、西门子等世界顶级企业,但德国人认为,德国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不是这些大牌企业,而是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的支柱。据统计,88%的德国企业员工数不足250人,超过1000名员工的大企业仅占2%。尽管规模小,但企业实力雄厚,注重创新,超过100年历史的企业比比皆是。据统计,在全球机械制造行业32个具有可比性的行业中,德国企业在其中29项中取得前三位,其中一半甚至是世界市场的“领头羊”,有1000多家中小企业在世界许多行业分支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德国中小企业的隐形冠军数量雄踞全球第一。
德国2013年在全球率先提出“工业4.0”战略,不断加大高科技投入,大力推进智能化生产和制造,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企业典型,着力引领第四次世界工业革命进程。比如,德国奥迪公司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制造,已经开展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业务,从需求提出到交货只要1个月时间。
德国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背后有德国独有的文化、精神、制度等深层次原因。德国人做事情执着、专注,做专、做精、做长,不求做大。德国以实用为先,追求效益。比如,柏林Adlershof工业科技园区,只有4.2平方公里,从1992年的8家科研机构、8家企业发展到目前的10家科研机构、1000余家企业,现在还有空余土地可用来开发。他们注重的是稳步推进,做一项成一项,而不急于求成,负责运行的公司也基本能做到盈亏平衡。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1月1日报道,2015年,中国投资商对德国企业的收购热潮史无前例,总共进行了36次收购。而此前的2014年,中国公司对德国企业进行了30次类似的收购。
为什么德国企业频获青睐?在哀鸿遍野的欧洲,为什么唯有德国成为欧元区屹立不倒的“定海神针”?究其根本,除了成熟完善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严格到位的金融监管外,强势稳定的制造业成为德国抵御危机的坚实基础。
日前,我国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旨在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德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经验可以提供给我国若干启示。归纳起来,德国制造业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与以下四个方面因素的协同作用有着紧密关系:
第一,社会协同。德国社会各界对于制造业对德国出口大国地位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有着普遍共识,加之德国制造业在出口中的高占比,使得各类行为体有着强烈的意愿和动机协同合作,保持德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倒逼机制。德国的劳资体系确保了企业无法通过压低工资来获得竞争力,而是必须投资于员工的技能培训及研发创新活动,这为德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建立了持久的倒逼机制。
第三,创新驱动。德国制造业企业、包括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要行为体,同时,也得到了德国多元主体分工协作的科研创新体系的支持。需要指出的是,德国制造业的创新往往不是“毁灭性的”创新,而是递进式的创新,每一次创新都立足于德国已取得的制造业强势。
第四,人才保障。德国制造业有着强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其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职业教育体系中,除了政府作为主持人发挥搭建各类行为体沟通平台的作用,经济界自治组织以及校企合作占据着突出的地位。
我国制造业的基础与德国有着明显的不同,我国有些领域和企业还需要补工业2.0和3.0的课,有些则需要赶超工业4.0,面对这一“多重速度”的挑战,我们也依然能从德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获得某种启示,因为德国工业4.0也并未抛弃工业2.0和3.0,而是将它们融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不仅应该、而且可以走工业2.0、3.0和4.0相互融合、同步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