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制造企业如何占领制造制高点?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要在发展智能制造上求突破,要在发展绿色制造上下功夫,要在发展服务型制造上做文章,才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随着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韩国未来增长动力计划、日本再兴起战略、印度制造等战略的提出,主要经济体纷纷通过“再工业化”发展先进制造业。与此同时,我国印发《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希望对制造业产业链重构,破解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双向挤压”问题。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出,发达国家正在纷纷抢占先进制造业制高点,并加速制造业回流。我国发展实体经济,振兴制造业既在风口浪尖又面临重大机遇。
在发展智能制造上求突破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主要围绕企业制造关键环节镶嵌关键技术和装备,进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加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
牢牢把握关键技术服务于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生产过程的实现,共性技术创新主要以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主要孵化载体。其中,制造业创新中心要突破传统研发机构的弊端,着重突出创新方向选择市场化,分担创新风险,分享创新收益。
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
发展智能装备要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领头羊企业在成套装备、关键技术装备、核心产品及智能服务方面的创新引领作用,以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为重要创新载体和主要抓手,步步为营地提高生产过程中各关键环节的技术含量和智能水平。同时,应高度警惕制造业在转型升级及智能制造过程中陷入依赖“洋装备”的局面。
创新智能制造新模式
在智能制造过程、产品智能化及制造服务化方面进行模式创新,主要涵盖集成技术模式、管理模式与组织模式创新,以此来重塑智能制造生态,具备智能制造基础的企业应力求在模式上有所创新。典型的智能制造模式主要有智能工厂模式、网络协同制造模式、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一体化模式、远程运维服务模式、协同制造模式、柔性制造模式等。
在发展绿色制造上下功夫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突出表现出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低、严重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新时期,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在工业领域发展绿色制造来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工业发展外部环境影响,既是制造业企业提质增效、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也是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主动选择。
打造绿色供应链
要通过选择性政策,标准、法规倒逼手段,重点在制造企业产品设计、材料选用、生产、采购、回收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置等环节大规模开展绿色制造,更加注重及强调产品全生命周期属性。同时,鼓励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还要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借助技术变革,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建设绿色制造载体
实施绿色制造,要积极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制造服务平台等,加快建设省级及国家级绿色制造创新中心、绿色制造产业联盟,进一步增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供给,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要围绕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打造区域绿色制造样板,依托“一带一路”推动节能环保等产业“走出去”,以绿色制造项目为抓手在沿线国家和地区推进绿色制造产业合作。
充分利用绿色金融
引导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除了利用专项建设基金、清洁生产、工业转型升级等专项资金外,还要重点发挥绿色金融在推动产业绿色发展中的作用,比如积极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及绿色产业基金,拓展企业绿色制造融资渠道。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绿色产品的采购和财税支持力度,以此来增强企业发展绿色制造、生产绿色产品的信心和决心。
在发展服务型制造上做文章
制造业服务化是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服务型制造的本质是要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衍生出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提升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改善供给体系、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发展服务型制造,企业要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企业只有夯实知识产权资产,才能在差异化发展中突围出来。发展服务型制造,在生产制造维度,以“设计+创新”为核心加大服务要素的投入,延伸和提升价值链;在产品输出维度,以“产品+服务”为组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如IBM公司在制造业基础上开展IT业务,提出用“服务产品化”的方法创新IT服务;通用电气基于B2C运作模式开展在线销售、在线设计、在线咨询等服务等。
创新服务型制造发展模式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产品为中心的商业模式逐步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制造企业通过不断进行模式、能力、资源迭代发展,对组织结构、运营流程进行内部重构,进而演化出新模式来适应市场需求。网络化催生包括众包、用户参与、社会化生产、电子商务等新的制造业运营模式,是业务层次与消费层次高端化的一种表现,要积极鼓励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来提升产品附加值。比如海尔的“网格化门店+家居定制”的O2O模式、好孩子实施“网上商城+母婴产品+婴幼儿教育”模式,纺织服装、新材料等行业柔性制造等。
未来展望
新形势下,产业竞争已经成为各国综合能力竞争的重要体现,我们应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期化挑战为机遇,顺势而为,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目标,就要紧紧抓住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及服务型制造三个“制造”高点,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转变。
加大对制造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
落实《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加大制造强国建设人才保障。围绕制造业重点任务和重点领域,加强培养多学科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加快实现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合作,鼓励职业院校设置与《中国制造2025》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重点培养实用型和工匠型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优化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搭建制造业人才供需平台,扭转人才“脱实向虚”现象,重点培养“理工+经管”复合型专业人才,积极引导优秀人才流向制造业领域。
千方百计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无论是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还是服务型制造,根本就是要激发企业创新,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技术变革和模式创新来改变产业形态、组织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解决关键共性技术,依据中关村等区域加强创新要素辐射带动作用,焕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来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制高点。同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也要兼顾行业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差异性,中小企业存在研发投入积极性不高、资金不足等问题。
进一步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完善现有的首台(套)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财政激励政策,针对关键领域适当提高研发加计扣除的比例,扩大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的适用范围。加强财税政策与其他产业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确保政策目标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加强财政资金对智能制造、“四基”发展、高端装备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研究实施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积极推进增值税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
完善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竞争政策
在制造业领域进一步放宽和落实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扩大对内开放,破除行政性垄断。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政策,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在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健全和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设立“黑名单”制度,强化市场监管能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管理衔接、实施效果评估论证,确保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的目标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