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机器人的协作未来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目前,VRa还是个实验性的模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成为现实的场景应用。VRa不仅能够帮助没有编程能力的普通用户便利地控制机器人,还能通过手机+廉价机器人的方式克服了硬件成本问题。
从VRa的模式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未来人类与家用机器人协作的灵感。
第一, 手机的终端能力是否可以进行转移和释放?
目前手机终端的软件和硬件能力都在不断提高以便适应智能需求,从3D结构光摄像头到AI芯片,都处于不断下放的状态。相比之下,让扫地机器人、机械手臂从自身供应链能力来说,想应用上同样的软硬件,恐怕就需要承担更高成本,进而将这些成本转移到市场端。但如果家用机器人能够应用上手机端的能力,一方面可以帮助厂商发挥技术价值,另一方面也能降低自身成本。
第二, 图形化编程是否需要在家用机器人和家庭IoT系统中进行普及?
家庭场景的复杂和高灵活性,并不一定代表需要机器人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理解环境。通过AR和二维码、电子标签等等方式来建立机器人与现实环境的物理关系,在通过图形化的交互方式展现给用户,让人人都可以为机器人规划路线、操纵行动。以这种方式促进人机协作,通过人类智慧帮助机器人发挥作用。
第三, 家用机器人是否会走向廉价化?
VRa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脑”而“轻四肢”。通过拓展坞连接在设备上的手机才是重点,承担着交互、定位和视觉的重要作用。而作为四肢的扫地机器人、机械手臂等等反而承担了更少的功能,价格也偏于廉价。未来家用机器人是否会偏向于出售软件系统和控制中枢,而硬件本身则像乐高积木一样,可以被随意组装和替换?
说到底,VRa的出现展示出了一种很常见的AI思潮——暂缓追求更高能、全能的AI技术,转向打磨操作系统和交互界面,让更多人可以方便的将AI看做一种工具,去操纵和使用他们。
既然人的智慧已经如此强大,我们又为什么要绕路去仿造人类的智慧呢?当在追求智慧高度上走不通时,转向去追求智慧的普遍适用性,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