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如果说有什么行业能全面衡量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那非机器人产业莫属。
机器人产业因其高精尖技术的密集程度,被称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不仅对各国工业革新意义重大,也是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切入点。
“未来三五十年,我们将迎来一次新的、更大更持久的红利——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红利。这次红利将使我们中国从容地度过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近日,在以“世界之机,未来重器”为主题的2019中国机器人产业论坛上,主办方代表、国泰创投集团董事长何泽平指出。
近年来,在政策、经济和技术等多重因素相互叠加作用下,中国机器人产业迎来了一次发展热潮。本次论坛,包括声智科技、康力优蓝和随锐科技等一大批颇具发展潜力的机器人企业都受邀参加。
语言交互下的智能开放平台
根据应用环境和技术特征,国际机器人联盟把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其中,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在工业生产环境中,而服务机器人则主要集中在非制造业和服务业中。
数据显示,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已超出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连续六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
同时,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带来的不仅是消费升级,还有新的挑战和机遇,服务机器人正面对着一个广阔的社会服务市场。
对于服务机器人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和机械工具的结合,使其具备了比传统设备更强的自主性。对于利用AI技术铺设计算机平台底层架构,声智科技CSO李智勇表示,AI技术品类分散,做机器人产品的公司一定需要有一个第三方系统。
“这就和做手机一样不可能每个人都从头做安卓,做电脑每个人从头做windows一样,在产业链条里需要这样一个角色,把技术整合在一起。”李智勇说。
其实,对于某家机器人公司来说,很难凭借一己之力去完成针对某种场景的深入定制。行业语义和对话系统等专业内容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平台整合资源,形成开放式系统,才能围绕具体的场景做深度开发,真正实现产品落地。
“面对整个新的智能语音交互浪潮,绝大多数设备都会从原来的功能性设备变成智能型设备,需要我们第三方来扮演服务提供商,让对方的产品马上具备智能的能力。”李智勇坦言。
据他介绍,语音交互核心是一个音箱和智能搭配的交互方式,它可以是一个媒介方式和工具,“相对于键盘、鼠标和触屏,语音是一种更高级的人机交互方式”。
无论是PC时代的键鼠交互模式,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以触屏为主的人机交互模式,都偏向于传统的输入输出模式,语音交互则通过涵盖了AI、大数据、深度学习等诸多技术的方式颠覆了这一传统。
因此,语音交互技术竞争背后是新技术的全面较量。对于机器人在教育智能化应用场景来说,这恰恰是一种代表未来趋势的交互方式。
多元化场景提供动力源
站在时代风口,观察机器人产业链条全局会发现,产业链上游是芯片等核心元器件厂商,中游则是包括语音和图像等技术的提供商,并延伸到设计、加工和品牌市场,占据着产业地图中的技术和服务版块。对于包括声智科技在内地技术提供商来说,数据和算法是核心竞争力。
同时,中游的技术版块沿产业链条继续蔓延,从而通过各个流通环节与消费场景相连,由此实现产品的落地和迭代,并最终反向成为中上游的强力引擎。
强大的消费需求必然驱动产业的变革,也会催生技术的快速提升和成本下降。从刚性需求和使用频次来说,商用、家用和教育领域已经成为服务机器人重要的需求动力源。
“现在的服务机器人面对窗口大厅,无论是展馆导览或者银行里的理财问询,包括酒店前台管理,都可以替代一部分人工的工作。”康力优蓝CMO赵博韬表示,另外一个很火的领域就是人工智能教育。
2019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作为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人工智能教育也对教学、学习方式和学生全面发展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围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我们提出了创造实验室的想法。在这个实验室里边,基本上通过机器人来进行人工智能的学习,提供全人工智能集体融入、可视化编程的课程。”赵博韬分享到,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机器人教小朋友、青少年来学习人工智能,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操作的方式,编程的内容和应用的方案。
据悉,康力优蓝作为目前国内领先的机器人开发企业,产品搭载自主定制的机器人服务生态系统,立足于智能服务机器人市场,在产品及其服务上不断改进和创新。
在赵博韬看来,机器人是一个智能技术的集合体,这么多的技术并不是某一家企业就能单独全部解决的。
“现在不是一个单挑的时代,而是一个‘打群架’的时代。现在互联网产业之所蓬勃发展,就是因为大家共同的数据量很大。”他说。
在他看来,机器人和手机一样,也是线上线下、不同商业模式之间的联络平台,并最终发展为物联控制中心。“我们现在是人机互动,未来我们还要实现机器人之间的互动,即机机互联。”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服务机器人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大众生活。近年来,服务机器人市场成长动能显著,已有厂商实现正向盈利。
数据显示,2013-2018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5%,整体行业都处于业态交融的状态。赵博韬表示,目前机器人产业还处于1.0时代,本体还是以类人机器人为主,未来的市场规模巨大。
“在将来,产业不断发生迭代,非类人形态机器人会有广阔的市场。比如现在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电等都带有机器人的功能。”
核心部件国产化突围
面对多样化的场景应用和“机器换人”的时代演变,包括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在内的整体行业都表现出明显的增长性。尤其是随着中国工业转型升级,整体行业对智能化和自动化设备需求越来越高。
据统计,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38.1万台。其中,中国以13.8万台的销量一举超过欧洲与美洲市场总和(11.24万台),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然而,在这近14万台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中,仅有25%来自本土品牌。在世界范围内,以ABB、库卡、发那科、安川为首的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仍然牢牢把持着全球50%的市场份额。
更重要的是,国内机器人产业尚未彻底扭转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国产本体厂商生产成本不具优势。因此,突破国外成熟机器人工业企业的重围,满足中国当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主要包括下游系统集成、中游本体制造和上游核心零部件。从市场规模来看,下游系统集成和中游本体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大,国产化替代程度也相对较高。
“机器人操作系统一定是一个未来的方向,你很难想象,以后中国有那么多机器人,仍在用国外的系统。中国在这个领域有很大的期望。”随锐科技CEO舒骋坦言。
他表示,从国家安全和科技崛起来考虑,中国都应该进行更加深度的布局,在科技领域实现国产化替代。
不少机器人产业从业者都反映他们看到的产业现状:核心部件得靠进口、生产成本无法降低、批量化生产难以形成,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实现某类组件的自主研发。在减速器、控制器尤其是伺服系统上,国内企业还与国际巨头存在差距。
因此,实现核心零部件和底层布局的国产化,成为包括随锐科技在内国产自主品牌的战略重心。“我们在做底层布局的很多事情,比如说国产信息化的替代,国产的操作系统,国产的通用芯片,以及国产的防火墙,然后机器人的载体,这些我们都有在做。”舒骋说。
据介绍,随锐科技的定位是人工智能和通信云运营层,“我们公司现在发展的主航道是人工智能和通信云,这两个主航道可以相互打通”。
对于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突围,他坦言,尽管中国的科技崛起一波三折,但产业发展绝不是封闭和隔离的,需要协作共赢,“现在的世界谁也离不开谁,科技领域尤其如此”。
助力未来科技生活
不管是技术突围,还是场景应用,中国机器人产业都在持续探索中发展。可以想象,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智能化的深度探索,或许再过10年,我们就会生活在一个由机器人服务的社会中:工厂有工业机器人日夜不停生产制造,出行有自动驾驶汽车随叫随到并一路畅通,在家有家庭保姆照顾起居,生病有医疗机器人对症下药悉心照顾。
“人工智能是以数据为基础的,在算法的基础上,再加上数据作为一种原材料,才有更多的场景应用。人工智能真正的行业应用除了C端之外,还有很多是在B端。”正如国泰创投集团副总裁吴雪秀所言,未来不管是大众生活还是工业智造,机器人产业都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面对这一现实,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加紧战略部署,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技术进步和场景应用相融合。在国家政策支持、产学研联动提高自主开发能力的基础上,中国机器人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