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星微扩张:低谷时预测+主动选择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自主创新”样本:
编者按:自主创新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全局的课题,也是中国企业走出“低端制造”困局的最好出路。在中国企业增强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有的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更多的企业步履维艰,成效不明显,所以,自主创新对中国企业来讲,仍需要探索更好的路径和方法。中星微电子公司以“星光中国芯工程”为契机,把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相结合,把本土人才与硅谷模式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十年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本期我们特别采写了关于中星微自主创新、发展企业的深度报道,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
1月6日,中星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这是中星微(Nasdaq:VIMC)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TEDA”)以及一个由公司管理层成员成立的风险投资基金(简称“管理层基金”)组建的合资企业,未来主要投资安全监控市场。
这意味着中星微在涉足多媒体芯片、移动多媒体芯片之后,开始进军他们的第三个领域:安全监控领域。在这个新的领域,中星微承载了更多的“国家使命”:政府不可能让一个外资企业来主导国内的安全监控领域的技术。
在这个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寒冬中,中星微再次背靠政府,闯关新领域。
扩张:低谷时预测+主动选择
2008年12月28日,是中星微十周年庆典。
在庆典上,邓中翰透露,中星微未来3~5年内将在国内上市。而就在几天之后的1月6日,中星微宣布,中星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将开始开拓企业的第三个市场——安全监控市场。
“我们很高兴与TEDA成立合资企业。中国监控市场每年增长25%,2010年将达到431亿美元的规模,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机构要求监控产品具有先进的功能,而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将进一步增加未来数年内对监控产品的需求,而合资企业的结构将使我们能够受益于政府的采购计划。”中星微CFO汤镇瑜说,扩大监控业务是中星微的一项重大发展举措。
而此前,中星微刚刚宣布,其产品“星光移动”手机多媒体芯片全球销量突破1亿枚大关,这是继2006年“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全球销量破亿枚后的又一成果。如今,中星微已经占据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6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中星微的这种高调与全球金融危机、半导体产业的整体低迷并不相衬。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下,中星微的业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2008年第四季度出货量也有所下滑。
但邓中翰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危机上面。“半导体行业的周期性比其他行业的周期性更强,每隔一两年就会出现波动。在危机中,一个领导者不应该盯着财务报表看,而是应该预测未来,告诉大家未来是什么样的。”邓中翰对记者说。
未来是什么?邓中翰坚信,在未来,以多核、并行化、可重构、多核异构等架构技术为标志的新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将孕育着创新和突破的机会, “这一次的机遇和十年前中星微为了生存而‘避实就虚’的战略选择不同,当时我们需要在巨头们不屑的领域里抓住机会,所以我们选择了发展多媒体芯片。而这一次,我们要抓住未来。”邓中翰强调说,新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的前沿技术将成为“星光移动”的符号性产品,会在根本上,特别是在未来3G、4G的时候改变手机的架构。
在邓中翰看来,新兴领域充满机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多媒体的应用将更加广泛,除PC、手机、数字电视等传统的消费类电子领域以外,多媒体处理技术已涉足人工智能、自动控制、安全监控等新兴领域。能否在多媒体信息处理中实现核心技术跨越式的突破,从而占据下一轮技术发展的制高点,是我们应用领域面临的一大机遇和挑战。”
战略:避实就虚+市场导向
邓中翰说,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孕育新一轮技术革命和经济腾飞的契机。
“世界芯片设计产业已从美国硅谷向日本、印度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迁移,全球芯片产业格局正在产生重要变化。能否把握产业格局的迁移,吸引高端人才,研发尖端技术,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中占有与中国国力相称的地位,是中国产业界面临的一大机遇和挑战。”邓中翰说,这也是中星微的机会。
半导体是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1999年回国创业至今,邓中翰在巨头林立的半导体领域立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1999年,邓中翰被授命“星光中国芯”工程。“我当时在美国,与中国政府的谈判都是通过传真的形式,现在那些传真还在我美国的办公室里。”十年之后,邓庆幸自己选择的正确,“我至今仍然认为,包括我们国家的重大专项和其他战略工程,未来的发展一定是要以应用和市场来带动技术和研发。”
创业之初,PC芯片和存储芯片是最大的市场,但这个市场已经被英特尔、三星等巨头牢牢地控制。而多媒体芯片刚刚起步,是巨头们不屑的“瘦肉”。寻找到多媒体芯片这个突破口,使中星微在巨头中间有了谋生的机会,也有机会与巨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对未来的潜力市场。
“验证创新是不是对的,要看这个创新是不是有用的、是不是有价值的。创新不能短视,应该是市场导向。”避实就虚、市场导向是邓总结出自主创新的成功秘籍。
邓中翰对这一创新模式有着自己的深刻感受:“企业的发展要善于抓住历史机遇,要把国家的意志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企业发展道路。”在邓中翰看来,一些半导体企业创业的失败根源就是在将国家意志与企业战略结合中出现偏差,很多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却远离了市场轨道。
路径:红色创投+硅谷模式
红色创投+硅谷模式,成为中星微创新的起点。
1999年,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发展基金以1000万元人民币的风险投资作为启动资金,管理团队以知识产权入股35%,“红色创投”一说由此而来。
这一“红色”背景从此也给中星微带来巨大便利。根据中星微2005年上市时的招股文件显示,中星微电子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国家863科技项目以及电子移动通讯的重大专项资金以及北京市科委、发改委等部委各个项目的资金补贴共达630万美元。还得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增值税3%以上即征即退的优惠政策。近几年,中星微依然不断得到政府的各种专项扶持。据记者了解,中星微近日又在申请三个“核高基”项目,而核高基项目的政府投资非常大,每个项目都是数千万元的投入。[!--empirenews.page--]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外,中星微的另一个特色是硅谷模式。“政府虽然是中星微的婆婆,但中星微是一家产权明晰的企业,我和从硅谷带回来的创业团队一直恪守着硅谷的创新精神。”邓中翰说,中星微在发展思路、经营思路上做到了完全自主。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中星微在10年间申请了1500余项国内外技术专利,并且在国内外市场上从未遭遇过任何知识产权纠纷。公司在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知识产权,对公司里的每一个员工宣灌。“企业科协”、“专利委员会”、“专利月”这些新名词慢慢在中星微内部也建立起完整的创新保障机制。
创新的根本还是“人”。在人才构成上,中星微也坚持了“10%海归人+60%研发人”模式。即中星微员工10%毕业于世界名校,在国际顶级公司从事过研发工作,具有先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搭建起企业管理团队;60%以上员工为研发人员,大多来自国内顶尖大学,有着坚实的学术背景和完善的技术能力,组成企业研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