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中国制造"双城记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有着“北方明珠”之称的大连,城市边缘曾睡着略显落后的小乡村董家沟,那里虽有着宜人的海洋性气候,却一度远离富庶,没有太多城市文明的痕迹。直到一群夹杂着美国人的访客多次到来,圈下一片荒地意气风发地描绘蓝图,当地居民才惊觉,这些“外地人”与当地政府共同作出的决定,会让这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7年9月,这片荒地在奠基礼的希冀中破土动工。如今,近3年过去,当初的荒地已经厂房林立,周边矗立着写字楼与住宅区,昔日小村庄俨然成为一座新城。而那片厂房则是这座城中极受瞩目的焦点——今年10月,投资额达25亿美元的英特尔大连芯片厂(Fab68)将正式投产,这是亚洲首个300mm(12英寸)晶圆厂,越来越多的大连人走进这家尖端科技企业,决心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抱负。
大连市副市长戴玉林是当年引进这一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至今仍对共同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感慨良深:“每当走到这儿,我都特别有成就感,这可能是我一生中做的最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戴玉林笑称在大连芯片厂工作的年轻人大多数并不认识他,但自己见到他们时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如果当年项目没谈成,小村庄可能依然是小村庄,现在芯片厂招聘大量本地员工,将来会有几千人在这里找到满意的工作。”
一度,大连险些与英特尔擦肩而过。早在2005年,英特尔就曾计划投资5亿美元在大连建设分工厂,但不是生产制造基地。谈了半年多之后,时任英特尔中国区总裁陈伟锭与政府关系总监王黎带来了一个遗憾的消息——英特尔决定不选择大连了。陈与王离去后,戴玉林与时任大连市市长夏德仁默默对坐了很久,五味杂陈。
三个月后,英特尔CEO欧德宁访华,在京邀请有密切合作关系的上海市、成都市政府领导及相关方代表聚会。不轻言放弃的戴玉林不请自到,从大连辗转赶到北京时已是华灯初上。因并未受邀,他根本无法进入宴会大厅。此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主任张国宝约见欧德宁,急中生智的戴玉林申请作为随行人员参加。他曾恶补过一段时间半导体知识,因此在会谈中谈及大连时,他敏感地捕捉到了一个词——Forward(注:半导体中指前道制造工艺)。“我猜英特尔可能正在谋划更大的手笔。”戴玉林回忆说,“我赶紧打道回府召集人马着手研究,没多久英特尔就发来了调查提纲,先是几百个问题,后来增到一千多个。”大连又争取到了一次可能与英特尔合作的机会。
竞争不仅在中国的上海、苏州、无锡等多个城市之间展开,印度、美国、越南等国也都在积极争取该项目。全程参与芯片厂选址的英特尔执行董事戈峻告诉记者,选址时间长达两年,总共考察了20多个城市,最终决定在中国实力相当的三四个城市中选择。客观打分、投票、评议……经历了很多环节,最终选定大连。而最终合同签订前又改动过100多稿。
“英特尔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公司,我们给出的优惠条件绝不是最具吸引力的。”戴玉林3月2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评价说,“他们对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很多方面都进行了细致考量。”戴玉林描述这是一次“痛并快乐着”的磨合,“比如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我们按照一流的国际标准进行了升级改造,以至于后来有些投资者看到英特尔入驻,就放心地不再对这些环节进行考察了”。
在戴玉林眼中,英特尔是一个正派、信守承诺的公司,优秀的企业公民。“在去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的时候,英特尔自身也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但还是如约保证了资金注入;今年2月份,我为开发区50家纳税大户发奖,意外地发现英特尔也是领奖者,位列第13位,这座工厂可还并未投产呢!”在培养人才方面,英特尔与大连理工大学合办了半导体技术学院,还与多家院校共同开办了英特尔班。“他们始终坚持做环保、捐助教育,公益活动是做的多讲的少,很多我都是后来才听说的。”戴玉林说。
大连芯片厂为大连激活了一个全新产业,由英特尔芯片项目龙头拉动,配套和服务厂商纷纷进驻,同时,项目推进也吸引了大批半导体产业人才聚集大连。“东北地区自此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半导体产业集群,大连也有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级的半导体人才基地。”戴玉林表示。
一切按部就班进行
2009年1月,大连芯片厂总经理柯必杰决定全家长驻大连。像他这样在大连芯片厂工作的外籍员工已经达到200多人。
三年时间里,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完成。今年4月,使用面积达435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大楼和数据中心如期投入使用,技术人才也分期分批在美国、爱尔兰的英特尔芯片厂进行了专业培训,各类人员共计4000多人在此进行紧张的安装调试。“我们都为了一个目标,就是要保证Fab68顺利投产。”柯必杰介绍说,该工厂采用65nm制造工艺,英特尔当前最先进的芯片组将在这里生产。“如果以后你们购买电脑,说不定里面的芯片组产品就是Fab68制造的。
柯必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仅仅为了65nm工艺而投资建设工厂代价极大,芯片厂建设不应该仅看到一个工艺,Fab68有能力向更高级的制造工艺过渡,英特尔所有工厂的技术发展都是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的。因 此,尽管英特尔没有公布下一步的投资计划,柯必杰也没有对沙盘上的二期建设规划做过多介绍,但可以想见,英特尔对大连的期许还远不止于此。
英特尔的技术毫无疑问是领先的,但归根结底,员工才是企业的灵魂。澳洲留学归来的李文一任Fab68采购部经理,她就出生在董家沟,“当时也考虑过是否要移民,后来看到建厂这个轰动消息,就毫不犹豫地回来了,很多同学都很羡慕我能在家门口工作”。李文一很乐于从本地人的视角看待英特尔的到来:“这里原先是农村,人们的眼界本有些狭窄。可随着越来越多像英特尔这样的现代企业来到这里,整个地方都开放了,人们的视野更开阔,机会也更多了。”
24岁的王博,本科毕业两年就因业绩显著晋升为主管;黄晓峰,曾任职摩托罗拉和中芯国际的资深技术专家,工作14年后毫不犹豫地投身Fab68并落户大连;本地员工招聘比例已经占到近70%……这里已然锻造出一支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员工队伍,他们才是大连和英特尔的半导体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empirenews.page--]
富饶的川西坝子自古就是宜居之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卧于平原腹地的成都作为西部重镇,自然成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龙头,如今,这里不仅美食、旅游享誉海内外,高新技术也成为这座名城打造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已经成为该区六大产业集群之一,引发集群效应的就是英特尔成都芯片封装测试工厂,将成品移动处理器与芯片组供给全球市场,位列英特尔全球四大测试封装基地,其2009年的出口额占到成都出口加工区总额的80%以上。英特尔到来之后,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服务企业,以及中芯国际等半导体企业先后入驻,产业集群已见规模。
落子的节奏
3月26日,对于英特尔成都封装测试厂来说是个好日子。就在这一天,这里出产的第4.8亿颗芯片成功下线,英特尔高级副总裁兼制造与供应部总经理Brian Krzanich亲往庆贺。“测试封装厂的工艺是同步更新的,如果你们使用的笔记本电脑搭载的是2010新酷睿处理器,那么一定是成都工厂制造的。”Brian Krzanich宣布,从这一天开始,成都工厂将正式投产最先进的2010全新移动酷睿处理器。
从2003年8月,时任英特尔CEO的贝瑞特与四川省政府签署投资协议开始,被寄予厚望的成都芯片厂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英特尔在成都的制造布局也一步步展开。2004年,投资3.75亿美元的一期工程开工建设;2005年3月,增资1.5亿美元的二期工厂工程建设也开始上马;2009年,英特尔继续增资,以扩大成都工厂的制造能力,投资总额达到了6亿美元。从时间跨度上不难看出,成都工厂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考验,并最终坚定地走了过来。
“贝瑞特是第一个赶赴灾区的跨国企业董事长,不但坚定自己的投资,还呼吁跨国企业恢复对成都投资的信心;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我们也坚定地对成都工厂投资,做出了表率。”卞成刚称,从企业到员工,他们深深地融入了成都。
在就任成都工厂总经理之前,卞成刚是英特尔上海工厂分管闪存制造的厂长,他完整地经历了上海工厂整合至成都工厂的全过程。“目前的两地产能已经完全整合了,上海本来就以移动芯片测试封装为主,现在50%的产能整合至成都,其他产能迁移到了英特尔其他封装测试厂。”卞成刚介绍说,“Brian Krzanich给了我们很多特批权限,让上海工厂的普通员工迁到成都来,尽管有一些员工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英特尔,但还是有200多名上海员工来到成都,近100名员工迁去了大连。我们仍有很多资深技术人才留下来,他们非常愿意也非常投入地到成都和大连生活。”成都和大连双星闪耀,成为英特尔芯片“中国制造”的先锋。
Brian Krzanich的到来还带来了另一个让成都、乃至中国兴奋的消息——成都测试封装厂今年下半年将建成英特尔三大全球晶圆预处理工厂之一,并将成为全球封装测试来料的重要供应基地。
在半导体制造工艺中,晶圆预处理包含介于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之间的一系列工序,用于将晶圆进行打磨、分割,为封装做好准备。成都即将建成的预处理产品线,将会供应经预处理的晶圆运至包括成都在内的全球多个测试封装厂进行后续制造。
这一逻辑主线就清楚了,抛开产品种类的分工不论,就中国的当前状况来说,大连晶圆厂负责晶圆制造,运至成都后,则直接进入后续的预处理和测试封装,并最终在成都测试封装完成出厂。而此前,预处理阶段都是在美国完成的。这一工序在中国工厂里实现,无论对英特尔,还是对中国,都意义重大,整个芯片制造在中国终于实现了“一气通贯”。
“虽然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并不是最低的,但是人力成本只占我们成本的很小一部分。我们要扩张在中国的制造能力有很多考虑因素:我们会考虑和当地政府的合作关系,同样在IT产业发展的时候,还要看当地市场的产业发展环境。”Brian Krzanich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是不断发展、壮大、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甚至会影响全球IT产业的发展,在中国市场研发、制造及营销,才能更贴近中国市场,生产更多与市场对路的产品。
做地道的成都公民
如果说商业行为带来的是经济效益,英特尔致力的“企业社会责任”则带有更多的人文色彩。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技术教育发展……英特尔成都工厂从事的不仅仅是创新科技,同时也极为注重发挥科技的辐射力,“我们致力于做优秀企业公民,真正成为成都社会的一分子。”卞成刚介绍说,成都工厂大量招聘本地员工,目前员工数已经达到3000人,并将很快扩大到3500人,女员工的比例占到了40%。“平均年龄只有25岁,这是一支很有活力、有爱心的队伍。去年我们的员工志愿者约占总人数的70%,一年中服务了26970小时。”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成都工厂承担起帮助英特尔捐建200所“i世界”计算机教室的责任,“我们的员工去年走访了165个i世界学校,这个活动从2008年一直持续至今。”卞成刚对此十分自豪。
“我们推动英特尔志愿者通过i世界项目为四川发展提供长期深入的服务,利用休假时间,为孩子们带去健康心理、环保安全、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奥运火炬手、英特尔成都工厂系统工程师、英特尔金牌志愿者何飞友表示,“最让我感到内疚的就是我很少有时间留给我的女儿,但我知道,她也希望别的小朋友们分享我的爱。”
记者手记
25年系就同心结
与一个改革开放初期就进入中国的外企对话,会感到其本身就有一种厚重感。历史的沉淀、经验的积累,足以让英特尔凝炼出与众不同的气质。毕竟,25年,是一个外资企业与一个国家共同摸着石头过河的的历程,走过磨合,走向融合,进而和谐共生。对于企业来说,这着实考验着自己的决断力、公信力和辐射力。
英特尔的三次投资高潮选择了浦东、西部和东北,都深合国家战略。一个智慧的商人应该清楚,在符合商业利益的前提下,其发展与国家战略、社会经济相匹配,并将之融入自己的决策,这就把握到了在中国做业务的精髓。[!--empirenews.page--]
当前,英特尔形成了上海创新研发、成都与大连制造、全国销售的格局,研发力量在加强,制造产能在扩大,销售重心在下移,英特尔雄心不小。
尽管Brian Krzanich没有明确回答我关于快速应变、灵活制造“本地化产品”的提问,但他还是大声道出了“中国的英特尔”这样的愿景。说到底,直到你真把自己当成本地人,本地人也真把你当成自己人,这才算真正成功了。
英特尔和“英特尔们”,祝你们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