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技术 破解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发展瓶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0年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关键的一年,也是促进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一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日前强调,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应更加重视发挥信息技术的引领支撑作用,把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作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举措,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结构问题凸显
工信部总经济师周子学表示,“十五”前电子信息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结构调整就贯穿始终,但“十五”期间产业的高速成长积累了结构问题,也加快了结构失衡速度。
“这种高速的增长就像山洪暴发,必然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改变地形地貌,洪水不再按原来的河道倾泄。”电子信息产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产业结构问题,成为产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巨大阻力。周子学认为,这些结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行业结构比例失调,集成电路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集中表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技术、专利和标准受制于人。产业大而不强问题突出。
低端产品供大于求,高端产品进口依赖。整机与外围产品、低端产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过剩,很多高端产品却不能生产,依赖进口,形成了高、低端产品供求错位的矛盾。
大企业不强大,小企业缺乏专精特新等特点。
市场结构不合理增加了产业的不稳定性。出口结构呈现“五多五少”局面。贴牌多,自有品牌少;加工贸易多,一般贸易少;三资企业多,本土企业少;技术引进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整机多,核心元器件少。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资。从总体规模来看,三资企业在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总额上占全行业的比重均超过70%。
区域发展不平衡。周子学指出,要解决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应适当地“软化”,要重点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比重,把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软硬件比例由目前的13∶87提升到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结构调整目标明确
“去年的经济危机严重破坏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IT市场的成长性,同时由于外向度高、外资比重高、产业竞争力弱,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受危机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危机也加速了IT产业,特别是中国IT产业的结构调整,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也开始了自觉的被动调整,转变了发展方式。”周子学说。
“十二五”及今后十年是我国工业化由中期向后期发展转变的时期,是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全面与国际接轨并趋于完善的时期。
周子学表示,这个时期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仍应是机遇大,挑战也大。在此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从电子信息大国向电子信息强国的转变。在结构调整上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形成合理的行业结构,重点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比重。
有效提升技术含量高产品的比重,减小高端产品和关键产品的进口依赖,从根本上缓解IC、新型元器件、软件等高技术、基础产品对产业自主发展的瓶颈制约。
有效启动国内投资和消费市场的需求,力争把产业外贸依存度下降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有效增强国内市场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率。
依靠本国企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的增长。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日前公布的第24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领头羊,百强企业积极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加快战略转型、完善产业链条、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向产业基础领域延伸,向融合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型,并加快了兼并重组的步伐。
转方式促转变
后危机时代,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技术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资源利用方式的创新等这些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来实现,在此转变中不断衍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为实现世界更全面的互联、更普遍的物联和更智能的解析提供了基础支撑,也是推动未来IT市场发展最根本的内在动力。
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坚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突出抓好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突出抓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和发展信息产业回升向好的态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方面的作用,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营造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的政策环境,保持产业政策的稳定性;以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为着力点提高产业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抢占标准制高点;大力推动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推广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研发和产业化;以技术引导消费,扩大内需市场;不断拓展新型消费,促进节能环保,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加快电子产品无害化,推动低碳产业、绿色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