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芯待售引发的思考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武汉“新芯”待售给美光,至少让中国半导体业脸面上不光采。为什么中芯国际不去接受?依目前的状况是一个方面中芯缺钱,另外方面武汉地方政府对于中芯也不信任。究竟症结在那里?
至今中国半导体业的发展策略问题可能没有弄清,为什么中国要有半导体业,能不能不搞?西方许多国家,如法国、英国、意大利等第一世界,并非都有自已的半导体业。然而,为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中国一定要有自己强大的半导体业,问题是这个责任,投资由谁来承担。
半导体业的特征是需要长期持续的高强度投资,尤其在中国的情况下,由于西方的禁运,它们并不希望看到中国半导体业能有长足的进步,所以西方的那条“落后两代”的扛扛一直悬在我们的头上。由此表示中国半导体业需要更加倍的努力。
如果纯然从市场经济出发,目前中国半导体业的可能生存点在中低端市场。由于中国IC设计业弱小,没有自己的IDM,品牌产品,加上看似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实际上这个大市场几乎都被外商垄断,对于中国半导体业的发展,目前暂时没有带来太多的邦助,因此中国半导体业的发展非常畸型只能作“代工”,foundry。
摆在中国半导体业面前,又要生存下去,又要兼顾跟踪先进技术,如65nm,45nm及32nm,因此一定需要建设12英寸生产线。对于这样艰巨的任务,要求中芯国际,一家企业来完全承担也失公允。因为通常依靠资本运作的办法来募集资金对于目前的中芯国际也难适用,这也是从主管部门哪里总也理不清的老问题。
业界都认为中国政府不差钱,而中芯国际的资金却十分紧张。表明两个问题:1)主管部门没有真正清楚半导体业的特征;2)中芯国际对于中国半导体业的贡献不够大,至少没有被中国的上上下下所理解。
同样的问题未来在上海的华力微项目上一定会重演。因为按照全球代工的现状,中国在先进技术方面目前仅是跟踪阶段,要实现盈利需要时间。所以同样要求华力微,一个企业来全部承担如此大的责任,是不可能持续的。
有人会说中芯国际既有8英寸,又有12英寸,能否依靠自成循环来持续的发展,这也是目前中芯的新领导的愿望。笔者认为目前阶段可能还有点难,尚需一点时间。其中研发自主先进技术的差异化水平以及12英寸的规模是个考量点。
笔者提出的策略是在先进制程的12英寸生产线中,目前国有股的成分比例应该大幅的扩大,即目前阶段该由国家来主要承担巨大的投资与可能的风险,因为这是国家战略的需要。此种模式与台积电的早期发展一样,之后随着企业的获利能力提高,国有股成分逐步的缩小与退出,然而走向由企业自续发展的正常轨道。
所以,武汉“新芯”项目一个可能的方案,该由国有股联合中芯国际来接手。“新芯”与“成芯”不同之处在于“新芯”是12英寸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