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平缓,半导体厂商应对策略探讨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1回归正常
据各市场调查公司和企业的预测,2011年半导体业还将保持在2010年的3000亿美元的规模,上半年相对是淡季。同时2011年也将会回归正常,不会像过去两年过山车式地剧烈震荡。
回首过去,一些企业如何在危机中成长,对即将来到的淡季又将如何准备?成功的企业是否有些经验可循?我国本土半导体企业成长的根结在哪里?2010年的后两月,笔者走访了一些企业老总和市场调查公司分析师,期待从中找到答案。
通过并购与合作高速成长
目前在存储器行业,美光(Micron)堪称成长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随着2010年12.7亿美元收购恒亿(Numonyx)等策略,该公司以92亿美元被iSuppli评为2010年第9大半导体销售企业[1]。而在1992年,美光还是一家年营业额仅5亿美元、在亚洲没有业务的内存厂商。其成长秘诀主要是与合作伙伴合作和并购。
那么并购和自己开发技术是如何协调的呢?“在发展企业时,我们的第一选择当然是自己开发相关的技术。但是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所以我们不可能包打天下。” 美光科技全球企业发展部副总裁Mike Sadler说,在自己开发的同时,Micron还专门有一个团队去寻找其他人的好技术。这个团队去参加各种会议、看相关的文章、论文等,寻找美光所感兴趣的项目或技术。这样Micron就能在很早阶段,尽快地通过收购或者其他方式,把美光的资源和相关技术整合在一起。
主要靠收购商业模式成长的半导体企业还有一些,如LSI Logic、Intersil[3]等。另外更多地企业是靠收购小公司或合作来弥补自己的业务空缺,来进入一些新市场,例如Intel、TI[4]等。
下行阶段应对策略:精打细算
总体来看,半导体产业是一个较为振荡的产业,尤其内存市场以敏感和波动剧烈著称。有预测认为,2011年开始,DRAM行业要开始面对下行周期。但是与以前下行的周期稍有不同的是,这次的周期不是由供给不足引起的,而是供过于求驱动的。但这次下行周期不会像以前那么严重,因为在供给方面没有新的产能。
尽管如此,Micron还是根据所预测的现金流情况,对开支进行了严格控制,使不管资本项目还是经营项目的开支,都不会耗尽现金。因此,Micron对于那些最重要的资本投资项目还会继续推进;但对于那些可以推进也可以不推进的二、三级项目就会暂停,等市场稳定之后再做出判断,因为稳定之后,才能知道在未来一两年的反弹程度。
TSMC(台积电)是08年底金融海啸中没有出现季度亏损的少数大型代工企业之一。谈及经验,TSMC中国业务发展副总经理罗镇球说:“就市场经济而言,不管在任何时间,你都要有做最坏的打算。所以不管你成本的控制也好,或者人员的数量也好,在任何时间都要控制住。”为此,TSMC随时随地都要求自己不能长肥肉,而且在组织内部开展竞争。中国有句俗话:“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即使TSMC已经跑在很前面了,TSMC还是给自己创造一个假想的敌人,随时跟自己竞争,任何项目都有人员的竞争。新人进来时,就要培养这样的竞争文化,并有一套严密的考核和奖惩机制。
规模庞大、资金雄厚不是最重要的
许多企业把成长不快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规模和资金实力不够。但TSMC的罗振球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规模大是会有帮助的;但是如果仅看规模大,美国的通用汽车也一样会赔钱。所以规模大的公司可能不太容易赔钱,但是也不保证不赔。
从TSMC角度看,一家晶圆代工厂有三件东西是重要的。第一是好工艺,所以TSMC在此做大量投资;第二是生产效率高,生产效率包含良率、生产周期或总产能;第三是服务,如果晶圆厂的IP核不足够,该晶圆厂是否能在外面整合一些合作伙伴来提供?fabless(无生产线的芯片设计公司)的项目做完之后,晶圆厂的业务或销售人员能否给fabless客户很好的建议,把晶圆厂的经验分享给fabless等。
在存储器行业位列三星等企业之后的Micron也看中挖掘技术等潜能的重要性。Micron的Mike分析道,三星的规模是Micron的两倍多,三星在内存市场占35%,Micron的份额是15%。Micron目前不会想超过三星,反之,三星也不大可能把Micron赶出市场。Micron的目标是增长速度要和整个市场的扩张速度基本一致,同时对研发进行投资。Micron只想确保在给定的资源条件下,投资能够是最为明智、有效的。
Micron认为,在半导体领域,如果一家大企业没有强有力的IP(知识产权)组合,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拥有非常良好的专利池,就意味着这家公司不仅在生产制造方面有非常好的业界经验,同时能够更好地同对手竞争。据Patent Scorecard每年按照公司的专利和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数量进行排名,美光一直是列于排名前十名,2010年位列第三(表1)。
本土厂商的瓶颈在市场和管理
过去我国本土芯片设计公司有这样的想法:从做周边芯片起步,有实力后再向主芯片进军,即农村包围城市策略。但iSuppli高级分析师顾文军认为这条路恐怕难走。
现在有人戏称影响中国大陆芯片设计公司升级的是两位中国台湾美眉(mm谐音,网络用语):MTK(联发科技)和Mstar(晨星半导体),他们抢占了两大类产品—手机和电视的风光。这两家企业的主芯片不仅占有大量市场,而且不断向外集成,或者利用投资关系,使用户采用其合作伙伴的辅芯片。所以对于本土芯片企业来说,没有主芯片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但影响中国大陆设计企业的其实不是这两位勤奋智慧的台湾美眉,而是另外两个美眉——市场(market)和管理(management)。
企业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权重(表2),在初创阶段的一亿人民币以下时,最重要的财富不是市场和管理,而是产品和技术,少数几个人共患难。因为很多中国公司的创业人员是技术或产品出身,所以做产品和技术轻车熟路。
但到了企业快速增长期时,可以看到很多公司很难突破1亿元人民币了。因为此时公司盈利了,在业内也小有名气了,这时候管理就成了最重要的问题,而不是产品和技术了。关于要采用哪种商业模式,大家出现了分歧。另外很多创始人是做技术或产品出身,因此会遇到管理瓶颈。而在1~3亿美元曲线时,最重要的就是市场。因为通过单一产品进入单一市场,最多也就做到1亿美元。[!--empirenews.page--]
如果公司要想突破3亿美元,必然要有一个新的市场,毕竟现在芯片的价格很低,所以要去寻找新的市场。但是中国缺少做市场的优秀人才。究其原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缺乏市场经验;改革开放后,我国又是以制造起家,制造也不太需要关注市场。所以我国大陆缺乏做市场的人才。
我国本土芯片设计公司现在面临两个重要的天堑,1亿元人民币(对应表2的1亿),20亿元人民币(约合3亿美元)。制约的第一个是管理,第二个的是市场,这两个美眉才是影响整个中国最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