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还不够 如何让中国集成电路走上快车道?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由中国产业和资本(基金)主导的国际并购也颇为引人注目,“中国人不差钱”的印象似乎更为深入人心了。然而,事实真是这样的吗?“不差钱”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能否走上平稳快速的发展之路?清华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魏少军在“SEMICON China2016” 期间演讲时提出“双轮驱动”理论,指出当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特征是,处在“资本与技术”的双轮驱动之下,只有两个轮子均衡发展,才能加快产业进步,实现 快速发展。
国际并购火热是因为“中国因素”?
2015年是国际半导体产业并购爆发年,包括恩智浦花费170亿美元并购飞思卡尔、安华高(Avago)斥资370亿美元收购博通、英特尔(Intel)以167亿美元吃下Altera等。
研究公司Dealogic数据显示,至2015年12月中旬为止,全球半导体业并购交易规模已突破1200亿美元,创下历年来的最高纪录。交易金额已达到2014年全年的4倍以上。
在国际并购的大潮中,中国半导体并购的热度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清芯华创投资16亿美元收购美国光学影像感测元件大厂豪威(OmniVision);封测厂江苏长电买下星科金朋等,甚至有国际分析机构将2015年国际半导体并购潮的动因之一归结为“中国因素”。
对此,魏少军表示:“如果仔细分析2015年中国完成半导体并购,主要的案例共有7项,包括清芯华创收购豪威(OmniVision)、武岳峰资本收购芯成半导体(ISSI)、建广资本收购NXP RF/Power、长电科技收购星科晶朋、通富微电收购AMD封装子公司、天水华天收购FCI、紫光集团入台湾力成。总金购约为62.85亿元,在国际并购总量中占比并不大。”
另外,还存在一个重要问题:2015年中国半导体发起的国际并购中,以资本获利为主要目标的国际并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未来这些被并购的公司将面临与国内产业整合的难题。以技术能力获取和提升为主要目的的并购还不够多,尤其是在关乎最终产品的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急需加强。
魏少军进一步指出,2015年中国并购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重视——中国半导体的并购看起来似乎热火朝天,但是这些并购案多是中国企业(或资本)发起的国际并购,国内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却没有成为这一轮投资的主线,尽管中国存在数量庞大的小微型半导体企业(有统计的IC设计企业就有近千家),同质化情况严重。
中国半导体的“车轮”为何总是“打转”?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不同时期面临前不同的问题。魏少军认为,一段时间内限制中国集电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资金不足。
这个问题可以从中国面临的产能与市场需求差距上得到印证。以2013年中国本地市场消耗808亿美元集成电路产品,本地生产50%,即404亿美元为例,估算中国每月需要93万片的晶圆产能,方面满足需求。现在中国的实际产能约为每月20万片,产能缺口达到73万片/月。晶圆产能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不 足。
这个问题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的发布,特别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大基金)的设立得到了缓解,仅国家基金就募集资金超过1300亿元,加上地方政府设立的“地方版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有效带动了国内资本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关注与投入。
然而,资金问题的缓解并不能即刻让中国集成电路走上快车道。资本与技术是驱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均衡发展,才能加快产业进步。
可是推动中国集成电路发展的两个轮子的力度往往并不均衡。这就像一部汽车,左侧轮子的力度大了,车身就会向左转;右侧的轮子力度大了,车身就向右转,结果就是汽车不断地在画龙和打转。这就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的写照。
“前期存在的资本缺失的矛盾,现在已经得到缓解,但是技术进步不快的问题依然存在。”魏少军表示,“目前在加大国内外并购的同时,也要高度关注和加大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同时,围绕产业的技术短板有意识地通过并购以予以补齐,是一个值得探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