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收入高速增长 中芯国际忙扩产能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连续六个季度盈利,五年内中国区销售收入增长8倍,基层经理从几乎全部来自海外到实现大多数的本土化——中芯国际的发展本身就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缩影。
坐落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中芯国际上海S1厂在2013年达到满产,产能约为9.5万片/月。记者经过更衣室、防护室进入环绕这间厂房的参观通道,却在20分钟走完半程后“被迫”原路折返。
已经在中芯国际工作了8年的小孙向记者解释说,几度产能扩大下来,越来越多的机台占用了参观通道,而使得原本环绕一圈的参观线路被割断到了只剩半个环形。而新一轮的产能扩张计划已经在进行中,目标是到2014年底达到10万片/月。
而所谓的S1厂,本身就是公司产能逐年扩大的见证。2000年,中芯国际上海1厂建立,2002年成立二厂,2004年成立三厂,2006年,三厂合并为上海S1厂,资源整合也使产能利用率最大化。
而中芯国际也已成长为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也是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向全球客户提供0.35微米到28纳米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
如今,上海S1厂2.2万平方米的厂房内容纳了2700多名员工,其中仅操作工就多达近1700人。他们大多是中专或高中毕业的年轻人,在这个恒温22摄氏度,45%湿度的空间里分作四班倒。
负责培训的小孙告诉记者,在工厂建成之初,基层经理大多都来自海外,而如今很多本土的工程人员已成长为公司骨干。而小孙已经在中芯国际工作了8年,再过两年,他就可以获得10年以上员工所独有的红色工牌,而这样的元老级员工在公司内也受到不同的尊重。
而除了本土员工的成长,本土业务的高速增长也体现在了财报中。
根据中芯国际最新发布的2013年财报,中国继续成为中芯高速增长的领头羊。公司2013年净利润达到1.73亿美元,同比增长6.6倍,来自中国客户的销售额约占总销售额的40.4%,比2012年显著增长44.9%。
高永岗坦言,中芯国际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已经注意到中国市场的业务比例,特别是营业收入的绝对额有了一个大幅度的增长。一组可堪对比的数据是:2008年中芯国际中国区的销售收入不到1亿美金,而到2013年,这一收入超过了8亿美金,比例也超过了40%,显示出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蓬勃发展的势头。
而从中国半导体协会设计业分会得到的数据来看,中芯国际每年的成长率超过20%,高出全球平均水平一倍以上。高永岗认为,“中芯国际自身也得益于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高速增长。”从这个角度来看,中芯国际也对即将出台的集成电路扶持政策充满了期待。
据高永岗介绍,面临新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机遇,中芯国际的整体战略就是完善成熟工艺,发展先进工艺。因此公司的扩产计划重点布局也是遵循这两条原则。
高永岗告诉记者,如今中芯国际北京12寸晶圆厂的二期项目正在顺利进行中,预计今年底将建成并将会有少量营收贡献,这将对产能增长起到非常大的帮助。此外,深圳的8寸厂也在积极采购设备扩产中。
而随着公司北京12寸晶圆厂的兴建,对于操作工的身材要求也在提高。小孙告诉记者,原本2010年以前,公司的操作工基本都是女生,而如今S1的男生比例已经达到15%。“原因很简单,一个装满晶片的晶盒有8斤重,而12寸厂的晶盒则重达20斤,女生已经很难承受。”
如今,中芯操作工的离职率仅有约2-2.5%,这在同类企业中已经很难得。而事实上,每个操作工都需要3个月的培训才能上岗,因此中芯仍保持着一种动态的用工平衡,即会提前1-2个月储备操作工人才。
高永岗坦言,目前的订单状况非常充足。未来,中芯国际的策略在代工行业里再做细分,利用自身的差异化策略,在细分领域中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
中芯也在年报中披露,公司拟扩充位于上海的12寸晶圆厂产能,由每月1.2万件增至每月1.4万件,而现有8寸晶圆产能,由每月12.6万件增至每月13.5万件,以配合差异化技术需求。此外,公司计划在2014年下半年实现智能卡芯片等新产品投产。
此前的1月26日,中芯国际宣布28nm量产,成为中国内地首家提供28纳米工艺制程的芯片代工企业。据介绍,28纳米工艺制程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机顶盒和互联网等移动计算及消费电子产品领域。中芯国际CEO邱慈云表示,这将夯实中芯在移动计算相关IC制造领域中的有利地位。而高通总裁2月28日则表示,已将28nm手机芯片生产部分转到中芯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