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重点LED外延芯片厂商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2年中国LED外延晶片产业和全球经济一样,在艰难中前行,较好的市场预期并未出现;2013年之后,MOCVD购置已放缓,各厂产量视订单而调整。中国厂商在技术提升的同时,也频频低价抢占市场,中国厂商第一梯队稳定,後续梯队呈现洗牌。
(一)第一梯队厂商
1.三安光电
三安光电是中国最大的LED外延晶片厂商,曾掀起了「设备直补」的高潮。在各地政府的扶持下,扩张速度很快,目前厦门、天津和芜湖三地的MOCVD购置数量已达144台;不过其规模成长的同时,获益却并不乐观。
2012上半年三安光电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0.53%,实现净利润4.66亿元人民币,同比仅增长1.55%,高速成长的营业收入却仅换来几近持平的净利润。而如果剔除三安光电2012上半年累计从中国政府获得近3亿元人民币的补贴,其实际获利能力更是值得商榷;另外其报表也显示,2012年前三季收到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仅11.8亿元人民币,有过半的货款未能及时收回,应收票据、应收帐款激增,加上销售货款未能及时收回,三安光电潜在的财务风险较大。
不过获利及财务上的问题,并不能撼动三安光电目前在中国LED外延晶片一哥的地位,除了厦门、天津和芜湖三地的LED外延晶片产线之外,三安光电布局下游LED应用,在消化自有产能的同时,也获得大量政府订单,此外三安光电於福建安溪投建蓝宝石衬底产线,并在淮南投资光伏产业。
在团队建设方面,三安光电通过远高於竞争对手厂商的薪资,从台湾及中国LED竞业厂商中挖角了一批技术菁英,并在其带领下组建了自有技术团队。
「挖人、技术升级、规模扩张、价格战」,三安光电每一步大动作都对中国LED外延晶片产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2.德豪润达
德豪润达1996年创立於珠海,200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一家以小家电、LED和新能源相关业务为主的集团性公司,为珠海市规模最大的民营股份制厂商。从2009年起,德豪润达先後在珠海、台山、深圳、芜湖、扬州等地,建立了LED生产基地,透过并购及合作等方式,迅速进军LED外延晶片、封装、应用等全产业链,其中LED外延和晶片是德豪润达最核心的LED业务。目前德豪润达在芜湖有36台MOCVD,在扬州有30台MOCVD,年产能共计为320万片(2寸)。
2012年中国整个LED产业依然显得较为低迷,小厂饱受市场和资金的困扰而大多勉为其难,即便像德豪润达这样的LED标竿厂商,来自政府後续的补贴陆续减少,同时也承受着市场价格因供过於求而下跌快速的阵痛。因此德豪润达2012年尽管设备有所扩充,但营业收入反而比2011年下降7.89%,利润总额更是比2011年下降54.01%。
为了寻求稳定的下游出货、扩大规模、提升影响力,德豪润达斥资16.5亿港币收购中国最大的照明企业雷士照明约20%股权,成为雷士照明第一大股东;同时,德豪润达还将分别向大股东芜湖经开区光电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雷士照明吴长江定向增发。德豪润达和雷士相互持股是一次大厂间的紧密结盟,德豪看中的是雷士照明的管道资源,而雷士照明也藉此获得稳定的上游晶片资源。
(二)风光不再、业绩堪忧的厂商
1.乾照光电
厦门乾照光电成立於2006年2月,总投资超过3亿元人民币,是专业从事红、黄、橙四元系LED外延晶片,以及砷化镓太阳电池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厂商。
在中国LED产业发展之初,大部分LED晶片厂都瞄准白光照明市场,因此都以生产GaN的蓝绿光LED晶片为主要产品。在各地竞相用设备直补来拉动投资的局面下,短时间内中国MOCVD机台数激增,造成了中国市场上同类型产品过剩。
乾照光电从创业初,就选择从LED显示看板所用的四元系红光LED晶片为主要产品切入。由於当时中国仅有乾照光电1家外延晶片厂商生产红光LED晶片,因此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2011年在中国LED市场普遍不振、晶片价格下跌、众多厂商订单锐减的情况下,乾照光电依然能够订单不减并继续扩产,於2011年底前新增16台MOCVD机台。正是由於当时乾照光电锁定市场定位和技术优势,在中国生产红光LED晶片的厂商凤毛麟角的时候一枝独秀,不受整体市场影响,逆势上扬。
不过也正应验了一句老话-花无百日红。生产红光LED晶片的乾照光电固守着其一度抢占先机的技术,并未向其他领域进行拓展。而红光LED晶片市场也毕竟有限,2012年中国LED显示看板市场增速大幅放缓,而同时三安光电在蓝绿光晶片站稳规模领先位置之後,也介入红光LED晶片,并透过大幅提升红光晶片产能和降价来抢占市场,这就使得乾照光电失去了先发优势,局面很被动,曾经靠产品差异化而取得较好业绩的乾照光电在2012年业绩严重下滑,也不再被资本市场看好,被股东频频减少持股。
2013年若乾照光电依然业务单一、不切入蓝绿光LED晶片并提升规模,前景将岌岌可危。
2.士兰明芯
士兰明芯是中国LED外延晶片制造厂商,其产品涵盖了外延生长和GaN蓝绿晶片制造,产品主要用於显示幕、景观照明、通用照明等。士兰明芯的生产基地主要在杭州,至2012年12月有18台MOCVD,LED外延片月产能为6万片,LED晶片的月产能为14亿颗。
士兰明芯最初的产品就瞄准中国的LED显示幕市场,2008年起一路向好的显示幕市场带给士兰明芯较好的市场预期,2009年和2010年士兰明芯连续两年蝉联中国显示幕晶片销售量第一的宝座。
然而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士兰明芯也在管理和效率上渐渐暴露出种种问题,产品性能和品质也在客户中曝出不良问题。随着华灿光电的崛起,士兰明芯自2011年起便被挤出了LED显示幕晶片第一的位置。2012年由於整个产业低迷,LED显示幕市场竞争激烈,各家都通过压低售价来抢夺市场,造成士兰明芯当年营业收入大幅下降超过50%,在净利润方面,更是亏损额接近3,000万元人民币。
昔日的显示幕晶片翘楚早已风光不再,士兰明芯前景堪忧。目前三安光电和德豪润达已经牢牢占据了第一梯队的位置,後续梯队当中,已上市的华灿光电也已赶超士兰明芯,还有江西晶能、上海蓝光等一系列厂商在你追我赶,士兰明芯未来欲通过增加照明产品来力争上游,前景也并不容乐观。
3.旭瑞光电
2010年2月总投资3.5亿美元的旭瑞光电LED外延晶片专案,在佛山南海启动。当时约定国星光电、深圳帝光、浙江生辉、北京朗波尔、北京爱尔意迪投资公司和南海区高技术产业投资公司等6个中方股东,共持有旭瑞光电51%股权,旭明光电执股49%,研发生产金属基板垂直结构LED晶片,这是佛山最大的LED投资案。
当时之所以如此多的企业参与持股,既是降低投资风险,又是为了确保产品的供应与出货。当初的设想是旭瑞光电作为LED晶片上游,国星光电作为LED器件封装中游,而浙江生辉和北京朗波尔作为下游LED照明应用布局,共同打造出上下游垂直整合的产业链;然而过多的股东,也为旭瑞光电的最终停产带来了隐患。
在这2年期间,参与旭瑞光电的股东均有自身企业的发展,不尽相同,自然在旭瑞光电的发展方向和管理上,有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导致该项目在进展中并不顺利,每走一步都是在股东的争执和谈判中艰难前进。专案启动仅2个月,深圳帝光就放弃认购旭瑞光电3%的股份,该3%份额转交给国星光电;此外目前的几大股东中大都也萌生退意。旭瑞光电从成立至今,股东的心就没有齐过,这是导致旭瑞光电停产的原因之一。
倘若仅仅只是意见不统一,只要企业能赚钱股东有分红,那还不至於要停产。事实上市场不景气和旭瑞光电产品没有竞争力两大原因如同组合拳,彻底把这家多方参股的合资企业打趴下。LED市场并没有广大业者先前预计的那麽乐观,晶片价格跌跌不休,旭瑞光电投产即亏损。此外旭瑞光电采用旭明光电的金属基板垂直结构LED技术,该技术并不成熟,量产晶片不仅光效平平,还有漏电的缺陷,成本也居高不下,导致下游封装和应用的股东也不看好旭瑞光电的产品,取消了当时自行消化产能的承诺。
如此这般,旭瑞光电确实已没有继续营运的可能。最终结果是旭瑞光电高管团队各奔东西,工厂被迫停产,成为一个泡影,消散在中国LED产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此外,还有不少中国厂商也因市场不及预期或亏损,而纷纷取消或暂停既定的LED业务,如协鑫光电取消其LED外延晶片业务,浙江通领光电等LED晶片专案,也都没有按原计画进入实质投产阶段。
(三)具潜力的新兴厂商
1.中谷光电
中谷光电专案於2011年7月於江苏省南通市苏通科技产业园内启动,项目分两期建设,第一期计画购进50台MOCVD设备,主要生产GaNLED外延和晶片;第二期计画建成从上游的蓝宝石衬底,中游的封装产品及下游的LED应用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目前中谷光电共有MOCVD13台,其中5台已实现量产,光效为110lm/W,产品为0.3~0.5W的晶片,主要用於照明及背光产品;另外8台尚处於调试中,客户为南方的封装厂。
中谷光电投资方是浙江义乌及广东老板,从小商品及房地产起家,资金方面不是问题,尽管初入高科技产业,但是在下游管道及政府公关方面较游刃有余。虽然没有三安光电那麽大的排场,技术层面按部就班,并无领先性,起步不早,但是後期投产之後收益却也不会差。因此,「管道为王」对於LED产业也同样适用。
四.观点
(一)中国LED外延晶片厂商开始向台厂发起挑战
中国LED外延晶片凭藉低廉的价格、高企的工资,以及在政府的补助下,性价比提升较快,在市场上咄咄逼人,矛头直指台湾LED厂商。
(二)中国LED外延晶片厂商上层稳定,下层洗牌
第一梯队在资金充沛的情况下,已进入良性回圈,大者恒大,三安光电俨然已成中国LED产业的「京东方」。目前新加入LED外延晶片的厂商往往都在管道、资金等方面具有较雄厚的实力,後生可畏;而原先处中游地位的LED外延晶片厂商,部分已出现了後劲不足的颓势。
(三)面对激烈竞争,技术和管道是生存的必备要素
目前低阶产品已深陷价格战的泥潭,无论中国还是台湾厂商欲生存,唯有在技术方面不断提升,如光效提升、采用PSS衬底、布局4寸设备,产品向优质中大功率晶片升级;同时应积极和下游封装和应用厂商结盟或整合。台厂面临陆厂的低价战术,可将目光上看至Phillips、Osram、GE等国际应用厂商,争取填补Cree、Lumileds的产量和价格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