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或将革新中国电子设备制造业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一场崭新的工人革命正在中国兴起,但变革主角并不是人。
由于工资飞涨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电子设备工厂的经理们纷纷表示,机器工人代替人出现在中国工厂的日子正在临近。
目前,一批工业机器人正在研发之中,既有具有识别、感知以及学习能力的高端类人机器人,也有与中国工人竞争最低工资标准的低成本机器人。
一些企业的高管表示,这些机器人将在未来五年内改变中国的工厂。目前,中国年轻人愿意进行体力工作的人数正在下降,由此产生的劳动力紧缺刚好可以由机器人来填补。不过,这一进程的展开也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一进程将决定将有多少电子设备供应商还留在中国。
对于这块新兴市场,不仅传统的机器人制造商,例如总部位于苏黎世的ABB和德国的Kuka正在努力推进,就连台达电和鸿海等亚洲供应商也在与丹麦小型机器人公司UniversalRobotics进行合作。
机器人或将革新中国电子设备制造业
追求性价比
不过,一些行业高管担心中国的自动化转型历时太长,挑战太多。这其中包括造价昂贵的高级机器人、科技方面的限制措施以及将机器人引进工厂后出现缺乏弹性调整的问题。
台湾代工企业广达电脑高级副总裁李杜荣(TimLi)表示:“如果你的订单出现下降,你可以进行裁员。不过,你不可以裁掉机器人。”
长期为苹果制造电源适配器的台达电去年就提出一个更为雄心壮志的计划:为中国的电子设备工厂制造廉价的机器人以取代现有劳动力。
台达电董事长海英俊(YanceyHai)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显然自动化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不过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降低机器人的成本。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做到,因为我们可以自主生产其所需要的三分之二零部件。”
台达电正在研制具有一只操作手臂、四个关节的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可以搬运货物、组装零部件,并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到2016年,台达电希望可以推出售价10000美元的机器人,这个价格还不到现在市面上主流机器人售价的一半。
这一价格比聘用一个工人的成本要低,并且可以不间断工作。
台达电认为通过台湾企业的成本优势、自供零部件以及缩短机器人的预定使用寿命等,可以将机器人的价格降到这个水平。
难以回流到美国
在台湾之外,还有更多的机器人更具未来元素,其能够简单地进行再编程,并且能够与工人配合工作。ABB的类人化概念机器人Frida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拥有两个手臂,七个关节,能够完成精密的任务,在触碰到人之后将自动停止。
不过,这些机器人的售价要比工厂使用的劳动力成本高。不过,由于中国工资每年以两位数在增长,这一价格差正在缩小。
机器人的发展也导致人们希望一些电子工厂能将部分制造产业带回美国本土。不过,行业观察人士称,由于现在中国的零部件供应链已经形成规模,即使自动化更加容易,电子组装行业还是会留在中国。要知道,很久之前,机器人已经实现了在电路板上安装零部件等高精度工作。
不过,这些工作的人工成本在中国相对而言还是便宜的。此外,人们在工作任务转化方面要比机器人快得多,而机器人则需要重新编程。
实现有困难
除去上述原因之外,程序设置变化快也是阻碍自动化发展的障碍之一。
ABB中国区高级副总裁顾纯元表示,因为电子设备的销售周期短,产品的生产期通常是9到18个月。此后,生产设置将需要更改。顾纯元说:“变化实在太快,这是关键的挑战。”
即使是对自动化支持声音最大的富士康也不得不依赖城市般规模的工厂,其大约雇佣100万员工为苹果等其他制造商组装电子设备。富士康原本计划在2014年之前安装100万台机械手,但是公司高管承认其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要比计划长得多。
自动化将帮助富士康减少舆论对其工作环境的批评声。实际上,苹果另一家代工企业和硕联合科技已经被总部设在纽约的非营利组织ChinaLaborWatch以侵犯劳工权利的罪名起诉。
和硕联合CFO林秋炭(CharlesLin)称,公司已经致力于将自动化设备代替工人进行的最为危险和辛苦的工作。
和硕联合去年已经投资约1亿美元进行电子设备外壳的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因为这一生产过程涉及大量的刺激性化学物质。
需求产生商机
全球第一大PC代工企业广达电脑CFO杨俊烈(EltonYang)称,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该公司将在未来两到三年里进行大规模的自动化改造。
这对于Kuka等机器人制造商而言,意味着商机。
KukaCEO蒂尔•鲁特(TillReuter)表示:“我们20%的业务在中国,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上升。”鲁特称,Kuka正在中国投资兴建新的工厂,预计能把产量从现在的1500台至2000台提升至5000台每年。
UniversalRobotics和ABB也表示将提高其在中国的投资。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Robotics)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产业机器人的出货量将从2012年的26000台增长到2015年的35000台。分析师和机器人制造商指出,电子产品供应商的自动化革新将是决定性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