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再嚼:Intel的东进与ARM的西征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虽是旧文,但是现在看来,依然还是非常出彩,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电子圈的历史兴衰吧!
1. 九韶定音剑 vs 九耳连环刀
对于Intel CEO欧德宁来说,2012年的冬天注定会是一个漫长的时节,冬令时的钟摆刚刚拨过,他就披上了过冬棉衣。虽然一众下属没有人敢于在他面前说出“寒冷”二字,但,全世界都已经知道,Intel 的未来绝非“阳光明媚”。
世界之大,人之浮夸。还记得两年前,ARM CEO伊斯特到硅谷来显摆,随身掏出新鲜热辣的Cortex-A9和代号为Eagle的A15路线图,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伊斯特的发布会与Intel的总部不过三五个街区的距离,硅谷一众大佬都去捧场了。
当然,那时候的欧德宁还不以为然,毕竟在刚刚过去的三四年间里,Intel 彻底击溃了AMD,在PC和服务器处理器领域的市占率接近9成。欧德宁希望自己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可以扭过身来,好好教训一下夸夸其谈的伊斯特,让他看看什么叫做真正的“天王七重境”!我Intel既不是“Hello,Moto”,更不是“Hello,Kitty”。
至少在欧德宁眼里,基于ARM架构的CPU并不是什么神兵利器,它和其它那些被称作RISC(精简指令集)的CPU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那些RISC们统统都是自己的手下败将。这一长串的败军之将名单上并不乏当世高手:DEC Alpha,Sun SPARC,IBM PowerPC,Moto 88000。ARM又能有什么翻天的能耐?不过是给自己的陈列室里多添加一份投降书而已。对于下游厂商而言,RISC is RISK,焉能与自己强大的“Intel硬塞(Inside)”相提并论?
然而,不过是短短的两年,欧德宁就发现自己错了,错在太低估伊斯特的雄心。欧德宁原本的计划是依赖次世代的超级工艺,推出精简版低功耗的X86架构处理器Atom,从上网本领域杀入移动计算领域。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有着凭此战胜AMD的成功经验可循。单就半导体制造工艺而言,试问,当今天下,还有谁能擢Intel之锋芒?
这世界,有时候,并不是非要犯下错误才会导致覆灭。欧德宁的想法基本没有什么错误,Intel的工艺依然领先对手3年以上。可世道变了,在移动计算领域,已呈现出计算性能过剩的情形。简单说来,就是现下移动处理器的计算能力已经可以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了。无论是开发者,还是消费用户,都对移动处理器性能的提升并非十分渴求。尤其在台积电把28纳米制造工艺的良率提升到90%,ARM双核处理器主频得以升至1.5GHz的时候,这一点就显得更加清楚了。你Intel就算有着冠绝天下的“九韶定音剑”(14纳米工艺),可对于杀猪宰羊来说,用我很普通的“九耳连环刀”(28纳米工艺)就足够了。
正所谓,“云点旌旗秋出塞,风传鼓角夜临关”。在Intel大举东进(进攻移动处理器领域)的时候,ARM也在厉兵秣马,为自己的西征(进攻PC和服务器领域)做准备。
2012年11月初,在消灭掉MIPS之后(MIPS已被Imagination Technologies收购),ARM历经多年,终于完成了对移动处理器领域的统一。之后,ARM与十一家核心科技公司结盟,宣布推出64位Cortex-A57,面向服务器应用的低功耗高性能芯片。这十一家盟友中,有七家是芯片设计大厂,三家是智能手机的领导厂商,另外一家是软件霸主。它们的名字到也好记,首字母缩写为“mm’s santa bbq”(美眉的圣诞烧烤),分别为:Microsoft、Marvell、Samsung、ST、Apple、Nvidia、TI、AMD、Broadcom、Blackberry/RIM、Qualcomm。
看出来ARM的策略了吗?伊斯特带着64位CPU气势汹汹地杀奔过来,却并没有命令他龙精虎猛的勇士们向Intel的PC处理器市场发起进攻,而是选择了上攻高端服务器市场。他这么做,自有深意。如果把整个处理器市场形容为一字长蛇的话,那么低端的移动处理器就是这条长蛇的尾巴,高端的服务器处理器则是长蛇的头部,长蛇正中间的腹部才是PC处理器。伊斯特采用的策略便是攻打长蛇阵的惯用伎俩:取其首尾,腹阵自破。
“部兵西楚最轻剽”。现下,伊斯特的风头,一时无两,简直像极了当年的大秦天王——苻坚,一统北方诸胡,眼前只差偏安江南的东晋了。而横亘在ARM与Intel之间的,便是服务器CPU这个表面上看来不甚起眼的市场。这里会成为ARM的“淝水”吗?欧德宁当然希望如此。
好吧,就算这里有可能成为ARM的葬身之地,那么,欧德宁的谢玄又在何处?又有谁能为他舞动起震慑天下的“九韶定音剑”?Intel,这个庞大的芯片帝国,是走到了落幕的时刻?还是要掀起帝国反击战?
战争刚刚开始,也许旷日持久,也许一剑封喉……
2. 最美丽的女子并不是皇后
精英团队并不能够保证公司的成功,这句话已经被MIPS演绎的淋漓尽致。
“古来成败原关数,天下英雄大可知。”2012年11月,CPU领域的标杆式企业MIPS Technologies被英国公司Imagination Technologies(IMG)以六千万美元的“白捡”价格收购。我不知道当神州龙芯公司的董事长李国杰院士(中国处理器之父,我的偶像之一)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做何感想?难道没有些许遗憾?他本可以“趁火打劫”把这等便宜事儿捡到中国来的。
斯坦福大学的第十任校长老约翰(John L. Hennessy),作为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里教父级的人物,于1984年利用学术休假的时间,一手创办了MIPS公司。因为老约翰在学术界里强大的号召力,在MIPS的创始团队里,真可谓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一批精英。
然而,在此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MIPS虽然为RISC CPU(精简指令集处理器)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就商业公司本身而言,却相当失败。MIPS历经两次上市,两次收购,终于以四分五裂式的被瓜分而宣告终结。而另外一家基于相同设计原理的英国CPU公司,尽管比MIPS的成立还晚了六年,但如今,却成为了煊赫一方的霸主,这便是ARM。
上世纪八十年代,老约翰三十岁出头,正是“公瑾当年,雄姿英发”的年龄。他连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CPU架构的论文,矛头直指Intel CPU的架构缺陷,提出了有可能大幅度提高CPU性能并且减少功耗的新型RISC架构。学术界对于处理器架构的纷争持续了近二十年,最终基本上同意了老约翰关于RISC架构优越性的观点。然而,在另一端的商业战场上,“究竟谁能胜出”的复杂程度却要远远大于学术上的争论。
在与Intel抗衡的道路上,老约翰选择了在处理器性能上挑战Intel CPU,这在后来被证明为一个错误的商业决断,由于Intel在制造工艺上无可匹敌的优势,使得MIPS CPU在架构上的些许优势完全被抹杀掉。相反,远在英伦的ARM公司却选择了在“降低处理器功耗”这条商业道路上前行,历经十几年的长征,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乘着移动计算的大潮,脱颖而出,成为新派领袖。
说起这次收购,看似IMG担当了主角,但其实ARM也获利颇丰。IMG只买到了MIPS的外壳,而以ARM公司为核心的Bridge Crossing协会获得了近五百项原本属于MIPS的专利。换句话说,这次MIPS的覆灭,彻底解除了ARM在移动处理器专利战场的后顾之忧。自此之后,“鸿沟天下只横分”,ARM可以全力迎战剩下的唯一敌手,巨无霸Intel。
这世上,永远都不是“最美丽的女子成为了皇后”。当MIPS殒灭的时候,我又不禁回想起昔日学习计算机体系结构这门课程时的情景,所用的教材,正是出自老约翰之手的圣经:《Computer Architecture: A Quantitative Approach》。时至今日,老约翰在书中所描绘的那般精妙万方的处理器世界,依然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在ARM努力统一移动处理器市场的时候,巨人Intel也为了完成对PC处理器市场的垄断,与AMD进行了一场长达数年的战争。这场战争耗费了Intel太多精力,以至于当它在PC处理器获胜的时候,才发现,芯片市场已然“换了人间”,自己竟然在移动处理器上落后太多了。
在下一篇里,我将回顾Intel与AMD的那场“正确与错误”并行的PC处理器之战,芯片史称:“长平之战”。而对于那些敢于挑战巨人的勇士们,MIPS和AMD,我总是心怀敬意:纵然再锋利的刀尖,也曾是他们翩然起舞的楼台。
3. 人生如戏, 全靠演技
从2003年到2008年,处理器双雄Intel和AMD在64位CPU领域展开了一场长达五年,极为惨烈的科技战争。此战双方均投入巨额研发资金,战事波及近千亿美元的半导体市场,其间更是风谲云诡,极尽各种商战权谋之术,令一众围观厂商大呼过瘾。这便是芯片史上赫赫有名的“长平之战”。
话说时间走到了20世纪末期,32位CPU的4G内存限制已成明显缺陷,64位CPU则成为工业界的必然方向。这一次,向来以反应迟缓著称的Intel,倒是动作颇快,99年就大张旗鼓地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64位CPU安腾(Itanium)。真是天可怜见,这终于拉开了安腾那长达十年绚烂多姿的败家史。
在PC产业上,两大巨头Intel和微软都曾推出过超级失败的产品,微软的是 Windows Vista,Intel的就是安腾处理器。这两款产品并称“绝代双跤”,着实令两大巨头狠狠地摔了两跤。Vista与安腾的失败原因也如出一辙,都是因为与前代产品的兼容性出了问题。安腾因为采用了全新IA-64 架构,而无法直接运行原来的32位X86程序,必须在虚拟器上跑。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老程序在上面运行的速度奇慢无比。
市场给安腾处理器做出了残酷的判决:截止到 2010 年,安腾的出货量也就是每年二三十万片。如此的销售额还远远不及我们的民族品牌“安踏”!
Intel的失误,给AMD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AMD在新千年凭借“雷鸟”(Thunderbird)处理器首先迈进1GHz大关,紧接着于2003年推出完全兼容X86架构的AMD64处理器“皓龙”(Opteron),性能卓越,价廉物美,就连当时的明日之星Google也开始大批量采购配有AMD64的服务器。这一年,AMD更是史无前例地抢下了近30%的市占率。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接下来,Intel的高管们在长平之战里给这句话做出了美轮美奂的诠释。
眼见AMD64大有横扫千军的气势,Intel时任董事长摩尔和时任CEO贝瑞特hold不住了,开始动用大批科研人员秘密研发兼容X86架构的64位处理器。当然,为了迷惑竞争对手,Intel还是在表面上撒下大把的宣传费用来鼓吹“烂”安腾。更加毒辣的是,为了抑制AMD,Intel从03年开始偷偷给PC厂商以巨额回扣,仅Dell公司就在5年里收了60亿美元的回扣。
摩尔与贝瑞特倒是给这个毒辣的秘密项目取了个很土很亲民的名字“芋头山”(Yamhill)。芋头山其实就是波特兰附近一个小镇的名字,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两个人一块在这里就餐时想到的。
经过一年的卧薪尝胆,Intel终于开始收复失地。04年,新的64位CPU面世,开始叫做IA-32E,然后改名EM64T,最后干脆模仿AMD64直接叫Intel64。虽然很折腾,但还是成功了。
风向从04年下半年开始转变,AMD的市占率稳步下降,到了06年的时候,AMD最后一搏,推出双核处理器,但很快被Intel后来居上的Core系列双核处理器给压了下去。事态已然不可避免地朝着AMD失败的方向发展了。
2005年,当AMD获悉Intel用巨额回扣的办法收买电脑制造商时,便愤而提起诉讼。官司直到09年才结束,Intel败诉,被判赔偿12亿美元。但此时,AMD的市占率已经悲惨地只剩下百分之十几。2012年,随着宣布裁员15%和开发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一代枭雄AMD正式走完了自己在X86处理器领域与Intel争雄的道路。
在AMD独自硬撼巨人的时候,其它一众厂商围观的围观,互掐的互掐,只有两家公司却是闷头苦干,终于把握住了这十年难遇的发展良机。此两家公司便是,ARM(安谋)与 Qualcomm(高通)。
战争结束了,可天下没有统一,反而更加分裂了。你嗅到了这时代变革的气息了吗?它的确,正扑面而来......
4. 理想的星空, 苹果处理器之野望
“人生五十年,如梦亦如幻。有生斯有死,壮士何所憾?”之所以没有遗憾,是因为有了理想。
公元1582年,日本战国时期最著名的霸主,织田信长,吟唱着这首诗歌,于烈火中逝去。织田虽死,却留下了一支精锐无敌的火枪兵队。几年后,其家臣,羽柴秀吉凭此统一日本全境。
公元2011年,科技时代的盟主乔布斯离世。在他留下的宝藏里,以A字冠名的CPU成为移动领域里最强的利器。数月之后,苹果公司在新领袖库克的率领下,市值攀上世界的巅峰。
可又有谁知道,在那些苍翠的路上,他们历遍了多少创伤?苹果对于掌控顶尖处理器的渴望由来已久,这种带着伤痕的渴望起源于自己在八十年代后期于PC战场上被Wintel联盟打得一败涂地。Windows抄袭了Mac的界面,乔布斯还可以用起诉来对付,但眼看着无论是采用摩托的68K处理器,还是采用IBM的PowerPC处理器,都被Intel的奔腾拉开了好几个档次。这个难题,可不是让律师们吵吵架就能解决掉的。
1990年ARM公司在英国成立,苹果参股其中,正式拉开了进军移动处理器的大幕。虽然在2006年的时候,苹果宣布Mac电脑全线采用Intel的CPU,但千万不要低估了苹果在处理器上的壮志雄心。次年,苹果推出划时代的iPhone,在前三代里均采用三星设计的ARM处理器,但此时的苹果已经悄悄开始了自行设计处理器的计划。
2008年,苹果收购PA Semi,并立刻购买ARM的架构级授权(Architecture License),开始着手设计一款拥有全新微架构(Microarchitecture)的 CPU。2010年,微架构的前端设计完毕。同年,苹果收购拥有丰富后端设计经验的公司Instrinsity,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处理器后端设计。2012年iPhone5问世,冠绝天下,所使用的正是这款耗时四年,名字叫做A6的处理器。
当一众黑客黑掉A6,看到其中的布线结构时,完全震精了:这简直是一款近乎“纯手工”打造的CPU!
“纯手工”,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在如今这个集成度肆意飚升的年代里,单个芯片上集成数亿个晶体管早已屡见不鲜,靠手工来布线是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所有的设计都是在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辅助下完成。当然,在芯片设计的后端,设计师们也会再用手工做出布局上的少量调整,工作量一般在3~6个月。
然而!然而!苹果竟耗费大量的设计师和大把的光阴来“纯手工”优化后端设计,仅在布线上就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还请不要忘记,苹果的设计师们本已是以一当十的高手了。为了推出这款登峰造极的产品,真不知,乔布斯和他的苹果究竟有着多大的理想与雄心,而又付出了多少的辛苦与努力?
时光仿佛回到了1953年,我正站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里,看那加冕中的伊丽莎白女王,风采迷人,芳华绝代。而她的身上正披着一件由数名设计师,耗时16个月,纯手工制成的登基礼服。唯有如此,才配得上四个字:完美无缺。
乔布斯的理想也是如此的完美无缺,因其追索求达之艰难,才成为亘古永恒的不朽。当我们这些俗人,慢慢长大,习惯了唱着“背弃理想,谁人都可以”的时候,又是否会在某个夜晚倏然醒来,仰望那片没有了理想的星空,而轻轻哭泣。
5. 智慧的大窗口, 我们都在画里面
繁华又算得了什么,不过是星尘的崩碎,那一抹青青的灰。公元79年,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喷发,已然兴盛了600年的庞贝古城被完全湮没。历史只在瞬间,便把那无尽的繁华刻入了冷峭的火山岩石里。
现如今,发展了近20年的数字电视也正处在繁华的巅峰,然而在这繁华的底部,却有一个被称作“智慧电视”(SmartTV)的“火山”蓄势待发。我们倒不必过于惊讶,就像庞贝古城的覆灭一样,或许只在明天,数字电视就会被彻底崩碎,湮灭于智慧电视的青灰之下。
近日,苹果CEO库克接受NBC专访,大谈电视业务,这无疑笃定了人们关于苹果智慧电视(iTV)的猜想,甚至于更乐观地估计在2013年10月就能一睹真容。姑且不去谈论智慧电视如何改进交互技术,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又怎样构建,我只想先从智慧电视的内核芯片处说起。
智慧电视的系统芯片里包含有CPU与GPU(Graphic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单元),这一点与智慧手机和平板电脑是相同的。然而不同的是,除了CPU与GPU,智慧电视里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处理单元,叫做VPU(Video Processing Unit,视频处理单元)。在电视芯片里,VPU的复杂程度丝毫不逊于GPU,甚至在整个芯片里占有更大的面积。VPU的功能主要包括:视频解码,三维处理,画质增强,图像内容识别,基于运动补偿的帧频转换。
GPU负责在内存里画出菜单或游戏画面,最终则由VPU把它们与视频信号融合,并显示出来。如果从软件编程的角度看,GPU较为“通用”,VPU则更像是个固化了特定功能的专用模块,留给程序员的余地并不多。当然,我不知道在未来,会不会有哪个大牛横空出世,把VPU完全“通用化”,从而给予程序员足够多的编程自由度。
电视芯片里的CPU部分,也至关重要。CPU负责对整个系统资源的调度,既要满足GPU与VPU的巨大带宽需求,又要提供游戏、网络、文字处理等所需的计算任务。Intel虽然也曾在电视领域里努力地扑腾了一阵,甚至联合谷歌与索尼推出第一代的Google TV,但最终它还是选择了战略性放弃。而当另一个处理器厂商MIPS也萎靡不振的时候,ARM再次把握住了机会,将自己在移动领域里的优势肆无忌惮地蔓延到智慧电视里来。
时光虽不能倒流,但历史随时准备重演。一年前,在Intel宣布退出智慧电视市场的同时,高通却砸出六千万美元收购了IDT公司的电视芯片部门。两大巨头的一出一进会不会重演六年前移动领域的戏份?这不仅要看高通是否能把视频处理单元与骁龙(Snapdragon Processor)完美结合起来,还要看智慧电视市场什么时候才能喷薄而出?而这后一点,则完全取决于苹果何时可以推出那改变世界的iTV了。
在线高清,无限回放,语音控制,体感交互,分享影片,虚拟现实,等等,你尽管把所能想到的一切都加到智慧电视里来。总之,当智慧真正降临到电视上的时候,我们将会获得无以复加的完美体验。这一切的体验都是基于天衣无缝的交互方式:你或许会全身心地沉浸在虚拟世界里,自己担当着男主角,而与社群里另一个并不认识的女主角,共同欣赏完一部多线索多结局的影片。
智慧电视就像是一个大窗口,我们推窗而望,便立刻置身于一个全新的奇幻世界。这里动静相宜,风景如画,只有当触感信号从外部传来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自己早已离开了窗口,正身处于亚伦的 LC神画里。
6. 气与剑, 各有风流
一过了2012年,我便可以肆无忌惮地做各种预测了,反正连“世界末日”这种最不靠谱的预测都敢有,我又何必担心自己预测的对错呢?既然要预测,就要预测的够狠够辣够偏颇。我今年的预测如下:由于PC市场大幅萎缩,兼之在移动市场惨败,Intel开始战略性放弃消费类电子,从而转型为企业级的方案提供商。(注:回头看虽然作者的预测错了,但是作者的观点还是非常犀利的)
在消费类电子方面,有所谓的“四屏”概念(SmartPhone、Tablet、PC、SmartTV),但其实它们并不会长久共存下去。四屏里的最小屏SmartPhone和最大屏SmartTV所代表的移动与会客厅市场是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的,但Tablet和PC的界限却越来越模糊。按照目前的趋势,Tablet极有可能把PC从消费类电子市场里给踢出去。对于Intel来说,这绝对是个无法承受的结果,要知道这三个领域的总值达$5200亿美元($1500亿/SmartPhone,$2600亿/PC+Tablet,$1100亿/SmartTV),而在SmartPhone,Tablet,和SmartTV这三个市场里,CPU几乎被ARM垄断。(注:可惜tablet现在的处境,也是非常尴尬,也没有给PC带来致命的威胁!)
Intel岂甘束手待毙?2013年即将面世的新一代Haswell系列处理器将肩负起芯片巨人能否扭转乾坤的重任。从技术的角度看,Intel与ARM的这场争斗颇有点儿像《笑傲江湖》里华山派的气宗与剑宗之争。Intel是“气宗”,走深练内功的路子,无论是14纳米制程、3D“鱼翅”晶体管(FinFet),还是正在秘密研究的新型电池材料,这其中,每一项突破都绝非易事,但一俟成功,则威力无穷。
而“剑宗”ARM则有点取巧,反正自己没有搞基础研究的实力,不如把“架构与算法”做到最精,无论是本身的RISC架构,还是各种低功耗优化算法,都堪称招术精妙,且又不用大费周章。至于基础性的芯片制程,则有赖于同盟伙伴台积电去研究了。
“谁无痼疾难相笑?各有风流两不如”。大家都是聪明人,都知道自己的长短处,所以,近些年来Intel与ARM也相互借鉴了不少。比如,Intel的X86架构也基本快成为一个CISC指令解码+变种RISC微架构,ARM架构也学了Intel的多级流水线,乱序执行和DVS技术。根据AnandTech评测的结果,Intel最新的CloverTrail Atom与Qualcomm 28纳米制程的Krait相比,在性能与功耗上已经不相上下。当然Intel也别高兴,你还有两个很大的短板,在短时间内几乎无法弥补:一个是生态系统太差,另一个是无线通信芯片太差。
ARM固然“剑术”精妙,但远未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化境。也或许,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无招制胜”的独孤九剑。大家还是得好好地内修力气,外练招术,才是正道。在修炼“内力”上,ARM已经与台积电、Qualcomm开始了深度合作,目的是为了确保台积电最新的材料与制程可以被迅速应用到 ARM 的顶级处理器上来。
“人来绝域原拼命”。在移动与嵌入式领域里,Intel已被逼入绝境,是到了要拼命的时候;而在高端服务器市场,ARM也算深入险境,没有“我佛慈悲的大无畏精神”是不足以击败Intel的。至于最终的结果,谁为阶下之囚?谁去五湖泛舟?我们不妨袖手旁观,有空打打酱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