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CU厂商的春天已到 该如何迎接这最好时机?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MCU微控制器是各种系统控制的核心,是各种系统活动的发源地,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和通信等领域。MCU 应用是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培育新型产业的核心与基础,是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的引擎,也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有力支撑。
MCU 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MCU微控制器应用范围极广,商机非常庞大
MCU应用广泛,市场广阔,但由于近几年全球经济景气不佳连带终端市场需求,再加上平均价格持续下滑,MCU市场也开始了小幅度的增长。分析机构预计2015年全球MCU销售额仅增长4%,达166亿美元,到2018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00 亿美元。
图1 2012-2018年全球MCU市场销售额
中国MCU市场规模尤其巨大,增长速度国际领先。2014年中国MCU销售额为283.2亿元,预计2015年中国MCU销售额将超300亿元,到2018年中国MCU市场规模将达390 亿元。
图2 2012-2018年中国MCU市场销售额
二、MCU 分类
按用途分为通用型和专用型,根据总线或数据暂存器的宽度分为8、16、32位MCU。市场从低阶至高阶产品,大致也是以8、16、32位元的市场来区分。
图3 2014年MCU市场分额
从营收及增速看,2014年8位占整个MCU市场销售额的39.7%,32位占比达38.5%,成长率分别为0.7%、16%。虽然8位MCU的出货量同比增长还维持在5%左右,但由于产品平均价格的下降,其总销售额没有太大增长。在一些应用领域,独具特色的8位MCU仍有较好的发展势头。
8位技术简化了产品设计,并降低了材料的清单成本,其持续成功的关键在于其整合新功能的能力。并非所有应用都具备图形显示或者需要传输大量数据,而且每天都有之前从未采用、新的8位应用被设计出来,具有很强劲的需求,对于成本、尺寸和功耗敏感性的应用来说非常重要。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8位在价格方面始终具有优势,市场前景仍将巨大。而从趋势看,国外厂商逐渐升级至32位从而逐步放弃8位市场,这对中国MCU厂商来说蕴藏着重大机会。 目前半导体增速放缓影响不了8位MCU的地位,未来8位和32位将以互补性的组合占据MCU领域。此外,16位产品面对8位和32位MCU的“双向夹击”,将逐步消亡,这已成为大部分MCU厂商的共识。
三、中国MCU 应用市场及竞争格局
从营收看,2013年中国MCU应用最大市场是消费电子,目前中国是消费电子产品的生产基地和最大消费市场,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端消费电子在中国生产,市场对MCU需求等级不断提升,未来几年中国消费电子MCU市场规模将不断增长。
其次是计算机与外设和汽车电子市场,特别是汽车电子更是MCU增长稳定的黄金期。随着中国社会购买能力提升,人们对汽车安全、智能、环保的重视,对汽车电子化设计需求在增多。预计2015到2020年,每年汽车电子MCU市场将以10%-15%速度增长。
目前国内市场上有超过50家以上的厂商推出各式MCU产品,以应用在不同的领域。除了瑞萨、NXP、Microchip、TI、ST等国际大牌厂商外,还有韩国三星。我国台湾的盛群半导体、义隆电子、松翰科技等厂商;本土也有20家以上厂商: 如上海海尔、中颖电子、比亚迪、深圳中微、宏晶科技等。
据2014年统计,中国国内市场的前2大MCU厂商分别是瑞萨电子、飞思卡尔半导体(现被NXP收购),国内的中颖电子、炬力和我国台湾的盛群半导体、义隆电子在各自特长应用领域都有不错的表现。
虽然MCU有足够的市场需求,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随着国内MCU厂商不断增加,同类产品不断增多,国内MCU产品同质化竞争以及价格战越来越激烈;尤其在通用MCU市场竞争更激烈,芯片本身的差异化越来越小,厂家必须在软件、解决方案和应用方向上体现产品价值,避免陷入价格战。全球MCU产业版图正在随着整个半导体产业酝酿新的大变动,而能有效掌握移动设备及物联网MCU商机的国内、外芯片供应商,肯定将有机会笑到最后。
四、MCU市场趋势
1. 32位元MCU将成主流
丰富的生态系统资源促进MCU内核高度趋同。随着产品更新换代和新兴应用快速发展,未来32位MCU是市场主流。系统厂商出于自身的研发 效率和管理的需要,将自动选择性价比高和容易获取设计资源的内核。因此既满足厂商上述要求又具有丰富生态系统资源的ARM 系列内核成为32位MCU的主要方向,其优势和市场占有率会越来越大且大者恒大。未来的MCU市场,同质化竞争带来的残酷价格战和产业整合不可避免,并将持续加剧。
2. 低成本、低功耗、高集成、高精度、高稳定性MCU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除了对传统领域现有MCU系列产品进行更新、升级外, 未来新兴应用领域如低能耗电机控制、便携式医疗设备、高精度工业仪器控制、特殊工作环境电子控制、精细动力控制等,对产品可靠性、鲁棒性、稳定性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物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动力电池、轨道交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也需要大量低成本、低功耗、高集成、高精度、高稳定性MCU。
3. 整合各种不同功能的MCU成趋势
随着智能设备、物联网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无线RF、传感器、电源管理等搭配MCU成为一种新趋势。高度整合的MCU不仅可以方便客户开发产品,并且可减少印刷电路板的占用空间,从而能够降低一部分成本,将来非常具有市场潜力。
4. ARM 核心与专有核心MCU 中短期难分伯仲
从MCU整体发展看,专有核心MCU仍保持着强大竞争优势,两大国际厂商瑞萨和Microchip 还在坚守自己的核心,并未转向开发ARM核心MCU,这是因为专有核心MCU在相关应用领域有长期积累,在软硬件开发和支持都很成熟。
中短期看,专有核心MCU仍会保持增长。但专有核MCU也存在瓶颈,比如很难实现跨领域推广,开发工具成本要比ARM核高,而且支持力度要比ARM核小,二者未来长期发展状况将如何呈现,将有待观察。
五、国产MCU 厂商的机遇
中国需要有自己的MCU,除了谈得最多的信息安全问题,还有生产安全的因素;更为关键的它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向智造大国的引擎,将在物联网大潮中大显身手。
目前ARM基于其完善的生态系统成为了32位市场的主流,本土厂商可以借助ARM成熟的生态链,克服自身在软件和生态系统方面的软肋并大大减小投资,这是本土厂商进入32位MCU市场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但MCU是个需要长期积累的产业,只有产品稳定,功能、性能以及成本达到最佳平衡,才能最终带给客户的真正价值并立足于市场。
ARM在降低了行业门槛同时,也带来了同质化竞争;对于采用ARM内核本土厂商,必须具备优秀的产品定义能力以形成差异化优势,或者寻求规模优势以降低成本。
MCU已在国内繁荣20多年,主导市场的芯片厂商还是海外企业居多,在通用MCU市场,国外厂商已经耕耘许多年,他们把持平台、工具和有影响力的应用领域。夹缝中生存的本土MCU厂商也在崛起,在中国MCU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MCU 市场相对分散,没有绝对的垄断寡头,面对庞大的市场空间,国内本土厂商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找准产品的开发方向和细分领域,并针对细分领域,完善技术和解决方案。更要高度关注自己的差异化竞争,面对行业利润不断走低,要较早地谋划资本投入计划等,以避免未来惨淡地出局。
电子产品的主战场在中国,这是我们本土MCU厂商的优势。本土MCU厂商在成本、服务、响应速度等方面有较大的竞争优势,更容易与本土企业、市场配合;反应更灵活、快速,沟通更顺畅。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趋缓和政府大力扶持国内芯片产业之际,本土MCU厂商要抓住难得的机遇,充分利用有利资源,依靠本土化优势,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通过并购重组,逐步缩小与海外MCU厂商的差距。
希望经过几年的发展,本土MCU厂商逐步积累设计开发经验,产品质量逐渐达到世界级水平,在主流市场中可与一线MCU厂商竞争。
本土MCU厂商前景广阔,一定能在中国产业调整、企业转型及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