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就诊卡和RFID腕带现身医疗领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到医院排队三小时,也许还看不到专家,正在承受着看病“痛”,还要经历看病“难”。
但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都会改变。专家将“住进”手机,而手机则变成每个人的私人医生,这是昨天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给人们展望的健康物联网的前景。
手机变身私人医生
每个人生病都想找专家看,但是专家很少,怎么能服务所有的人呢?可是在未来这将变成现实。俞梦孙表示,专家最重要的是经验,而这些经验往往是根据病人生病所得的数据指标累积而来的,如果能够把一个专家经验的数据库积累起来,当这个数据库的参数足够丰富的时候,只要病人把自己生病的参数指标输入进来,数据库就会自动给病人看病,而这个数据库最终就是“机器人专家”。
这些生涩的数据库可能很多市民都不明白,但是举例说明,如果一个专家专门看癌症,那么只要收集足够多的这个专家的治疗方案,这些治疗方案再结合病人的病理指标,也就建立了一个专家的数据库模型,例如当有一万个白血病人的数据库指标被收集,那么这个数据库就有一万种对于白血病治疗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白血病人,只要把各项化验参数输入这个数据库中,数据库就会自动根据以往的专家经验从而产生治疗方案,而这个治疗方案就是这个专家的日常治疗经验。这样的数据库最终将变成软件内置到手机里,一旦生病,手机中的软件将自动治疗,而如果遇到无法判断的情况后,专家将亲自出马通过互联网对病人进行治疗。届时每个市民的手机都会是一个“机器私人医生”。
GPS定位心脏病人
“每个人都要建立自己的健康数据库。”俞梦孙院士表示。“一位心脏病人,如果建立了数字健康档案,一旦心率出现异常甚至高危,数据会立即传回我们的系统,通过GPS定位,我们可以帮助病人立即拨打120,联系最近的医院进行救助。”
这是一个简单的物联网应用,但是以后每个市民的家中都会有一个体检设备,市民只要把手掌放到这个设备上,然后设备就会采集血压,心跳,脉搏,体温等多种因素,而未来甚至一些简单的化验也能在设备上完成,这些数据采集以后将自动传递到医院的数据中心,一旦出现情况,医生会提示入院进一步检查,或者就近采取救治措施。“如果有需要,以后人们的体检可能是每天进行。”俞梦孙院士表示。
看病只要“一卡、一腕带”
每次进入地铁人们都觉得非常轻松,刷下卡就什么都解决了。在健康物联网中,看病也像坐地铁一样,只要一张卡就全部解决了。
俞梦孙表示,在医疗过程中,患者以身份证作为惟一的合法身份证明在特定的自动办卡机(读写器)上进行扫描,并存入一定数量的备用金,几秒钟自动办卡机就会生成一张“RFID就诊卡”(也可使用由专用的医保卡),完成挂号。患者持卡可直接到任何一个科室就诊,系统自动将该患者信息传输到相应科室医生的工作站上,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开具的检查、用药、治疗信息都将传输到相应的部门,患者只要持“RFID就诊卡”在相关部门的读写器上扫描一下就可进行检查、取药、治疗了,不再需要因划价、交费而往返奔波。就诊结束后,可持卡到收费处打印发票和费用清单。
另外与“RFID就诊卡”对应的是住院使用的“RFID腕带”,其中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挂号时间、就诊时间、诊断时间、检查时间、费用情况等信息。患者身份信息的获取无须手工输入,而且数据可以加密,确保了患者身份信息的惟一来源,避免手工输入可能产生的错误,同时加密维护了数据的安全性。此外,腕带还有定位功能,佩戴腕带的人再也不能偷偷溜出医院了。
当有人强制拆除“RFID腕带”或患者超出医院规定的范围时,系统会进行报警;佩戴带有监控生命体征(呼吸、心跳、血压、脉搏)的并设定“危急值”的“RFID腕带”,可24小时监控生命体征变化,当达到“危急值”时系统会立即自动报警,从而使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进行干预。而在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的诸如检验、摄片、手术、给药等工作,均可以通过“RFID腕带”确认患者的信息,并记录各项工作的起始时间,确保各级各类医护及检查人员执行医嘱到位,不发生错误,从而对整个诊疗过程实施全程质量控制。
患者可通过“RFID腕带”在指定的读写器上随时查阅医疗费用的发生情况,并可自行打印费用结果,以及医保政策、规章制度、护理指导、医疗方案、药品信息等内容,从而提高患者获取医疗信息的容易度和满意度。
绝对不会 抱错婴儿
作为特殊的群体,婴儿出生后也要给婴儿佩戴一个可以标示惟一性身份的“RFID腕带”,并使婴儿的信息和母亲的信息具有惟一对应性,要确定是不是抱错了婴儿,只需对比母婴的“RFID腕带”信息就可了,这就避免了婴儿抱错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