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信息化离我们有多远?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目前人出生后的健康记录是独立的,比如免疫规划、儿童医疗保险、成人医疗保险,甚至去医院看病时,医院之间的信息难以互通,几乎每一家医院都要买医疗本和医疗卡,这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把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医疗信息收集起来,整合医疗资源,打破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孤岛,构建网络医疗服务平台、实现医疗资源互享,这些工作都依靠卫生信息化的发展。
卫生信息化改变了医疗服务流程、模式和手段。目前我国的卫生信息化研究到达什么程度?老百姓何时才能享受到卫生信息化研究的成果?
日前通过验收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赞许,该项目注重顶层设计,被赞誉为协同创新的典型,达到了突破信息孤岛、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就医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和谐医患关系、保障人民健康的目标。目前已经在浙江省落地实施惠及百姓,该研究的多项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一卡实现生命全记录
全人全程健康管理是该项目惠及百姓的一大亮点。专家告诉记者,一张卡可以记录个体从出生至死亡的全部健康情况,包括身高、体重、疾病情况,如果有连续多年的健康状况记录,就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出他的疾病情况,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数字卫生项目”建立了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进行动态、系统、全面的监测、分析与评估,这个系统涵盖了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这10个生命阶段的健康状况,可以与医院电子病历等其他信息系统之间实现共享。
远程医疗惠及百姓的又一个亮点。
一个月前,68岁的刘先生感到胸口下部疼痛伴随腰背部针刺感,来到家门口的卫生院检查。B超检查发现有胰管扩张、胆总管增宽、胆囊肿大等症状,该卫生院通过“远程双向转诊平台”联系,专家们立刻进行远程网络会诊,共同商讨治疗方案,并进行了周密的术前准备。几天后,一名主任医师赴分院为刘先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经几天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平稳,遂下转至卫生院进行康复治疗。这种远程会诊的方式真正体现了“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模式,极大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该项目造福百姓的亮点很多,比如实行突破时间孤岛、空间孤岛;进行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突破地域、时间的限制,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建立电子化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实现远程会诊、远程教育服务模式等,这些成绩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赞许。
“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惠及全民
2008年由浙江省政府与卫生部联合向科技部申报的“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项目,研究设计科学合理、技术先进,在国内外已经取得多项创造性或创新性成果,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业内人士认为,该项目结合我国医疗卫生信息标准化的实际需求,在国内率先研制并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特色、顺应医改需求的数字卫生标准体系,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告诉记者,“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是针对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实际需求,研究建立了一整套包括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档案、区域信息系统规范等13类66个标准,其中8个标准已经成为卫生部行业标准,4个标准成为地方标准,18个地方标准研究立项。更可贵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全部落地。迄今为止,项目建成了覆盖浙江省22个县区的省市县三级信息平台,建立了1300万份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示范区95%以上的居民,为促进居民健康科学管理、实现医疗卫生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项目为我国13亿人民提供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提供了科技支撑和应用示范。专家组建议继续加大该项目研究成果在全国医疗卫生领域的推广应用。这是迄今为止,科技部在卫生信息领域支持力度最大的项目,有效提高了医药卫生系统的服务能力。业内人士分析,未来项目成果的推广使用,对于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和谐医患关系、保障人民健康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更多医疗电子信息请关注:21ic医疗电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