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开启定制时代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破局之策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制定有助于推进新技术发展的政策。否则,中国的科学研究就会陷入反复追赶的怪圈
3D打印已经开创了一条前途光明的制造新路,如何走好这条路对于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极为关键。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杨永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我国在3D打印装备和元器件研发、基础研究等方面仍不容乐观。3D装备的核心零部件如光学系统、设计软件等很多都要进口,一些重要材料也要依赖国外。
杨永强认为,这既与我国制造业发展急功近利、喜欢做短平快的技术和产品有关,也与国家导向过分强调产业化和经济效益,忽视基础研究有关。
“3D打印技术本身内涵很多,难题也很多。现在的问题是恨不得今天结婚,明天就生孩子,拔苗助长。”杨永强说。
与此同时,就当前全球市场份额来看,美国是3D打印的领导者,有成熟的技术和良好的受众环境,而我国的3D打印还处于拓荒阶段。
在李涤尘看来,我国生物制造技术并不比国外差,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在进步,相关部门政策制定却跟不上趟。
他举例说,从2001年西安交大第一例3D打印颌面修复手术至今,相关技术虽然在临床上已经获得成功,却一直没有拿到临床批号。在给患者治病时,医生们不仅要签伦理条约,不能收费,还倒贴钱,极不利于新技术走向产业化。
“科学研究不只是学术界的事情,如果政策跟不上,没有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就不能形成产业化的模式,最后很可能‘死’了。”李涤尘说。
当前,美国已经开始给定制化发证。李涤尘建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制定有助于推进新技术发展的政策。否则,中国的科学研究就会陷入反复追赶的怪圈。
“3D带来的社会化制造可以有效地实现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相互转化。”王飞跃说,然而,目前我国在高精小型3D打印机的生产方面却几乎是一片空白,仅有几家海外产品在代理。如何应对这一局面,是我国制造业乃至整个国家层面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重大问题。
此外,专家指出,3D打印是面向未来、大面积推广的技术,当前国家布局存在过于集中的现象,这也是目前国内发展后劲不足的原因。
“像3D打印这种基础性强、前沿性强的技术,国家应加大对作此类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同时鼓励企业介入研发。”卢秉恒建议,我国3D打印应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规划基础研究、产业化、工程应用的发展路线,从而使其真正产业化。
聚焦发展
在享受3D打印所带来便利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担忧其是否会引发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美国已经通过3D打印制造出金属手枪。未来,3D打印是否会制造出完整的人类?
在享受3D打印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担忧其是否会成为一种“破坏性”的新技术,引发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
对此,杨永强认为,3D打印只是一种先进的制造方法,任何限制非法制造的法律都可以限制它。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制造人类”的伦理问题,当前的技术发展远远未达如此程度,不必杞人忧天。
以生物制造为例,他表示在器官打印的三个步骤中,当前仅实现了第一步形状打印,距离打印出活的器官并使其具有真正人体脏器的功能仍很遥远。
专家们认为,与其在担忧中止步不前,不如搁置争议,聚焦发展。
沉舟侧畔千帆过。3D打印尚未形成规模,4D打印已经雷声隆隆。与3D打印相比,4D打印又增加了时间纬度的概念,人们只要用软件设定出模型和时间,变形材料就会在设定的时间内变形为所需的形状。
在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增材制造技术和减材制造技术是两种相互补充的制造方法,3D打印技术并不会完全代替传统的减材制造。尽管如此,3D打印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目前国内能够掌握3D技术的专业人员还非常少,很多人在设计之初只想到用工业加工机床,不会想到用3D打印。”在杨永强看来,国内3D打印概念仍需普及。
“科学技术不等人,因特网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子。我们要瞄准目标,科研和产业双管齐下;同时,国家要给予长期稳定支持,不能急功近利,要耐得住性子‘放长线钓大鱼’”李涤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