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微信指导患者“医后服务”能否跟上?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记者了解到,不少医院科室的QQ群、微信、微博十分火,受到患者追捧。比如,市肿瘤医院微博粉丝已达到26万人,数千人加入乳腺科等科室的QQ群;重医附二院的骨质疏松学校,定期有专家讲课,每年吸引数千患者;儿童医院儿保科专家蒋志阳也有个人腾讯微博等。
“这些都是某个科室或某个医生的行为,与”医后服务“理念还有差距。”一家三甲医院骨科主任说,很多医院都开通了微博、微信、QQ群,大多是营运推广,不少专家教授也开通了这些平台,但因没时间上网等因素,很少有人坚持下来。
此外,部分科室和个人开通这些平台,大多是传播一些科普常识,或者用于一些学术讨论,对于患者个人来说,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指导,没有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医后服务”。
“医后服务”像家电汽车售后服务一样
电视坏了,或者汽车有问题,打售后服务电话,专业人士会先在电话里指导你如何调试,再不行就上门维修。
在医院治疗、手术后有什么疑问,能不能通过打电话、视频等途径,与医院某个专业服务部门联系,享受“医后服务”呢?
“病人多得排队等病床,哪里还顾得上那些哟。”某医院消化科王姓主任听完“医后服务”的概念后,表示可操作性不强。王主任称,除了每天有看不完的病人、做不完的手术外,关键是医生太忙,有时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忙得连饭都吃不上,根本没有时间与病人交流。
微信服务可以探索,但不能当就诊主要方式
“即使医院成立专门机构,也很难达到理想的”医后服务“效果。”重医附二院感染科张大志教授认为,疾病不能简单地和电器汽车通讯等售后相比,它更具有高度专业性的特殊性。首先,疾病本身具有复杂性,随时在变化,不能简单地就一个表象来判断。其次,个体差异明显,同样的疾病、同样的药,在不同人的身上,治疗效果都不一样。
重医附二院副院长邓忠良教授称,希望医院成立“医后服务”机构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希望医疗机构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进一步提高。
“如果把疾病和电器等售后服务简单地等同起来,是对生命的不负责。”邓忠良表示,疾病千差万别,不能简单地凭简单的隔空描述,就给予各种建议。客观上,这种服务在每个医院已经做了,比如患者出院时医生的叮嘱,什么时候复诊,该怎么吃药等等,都进行了详尽嘱咐。因此医院成立这种专门的“医后服务”机构,也只是对患者的一种基础指导,不能代替医生与病人之间面对面的问诊交流,更不能代表医生的诊断。
“QQ、微信等便捷病人的方式,可以多探索,但不能当作病人就诊的主要方式。”市卫计委医政处向准处长表示,目前,很多医院推广微信、QQ群、微博等各种形式,从人性化方面最大程度地服务病人,只要没有影响正常的工作,又提高了对患者的服务质量,都值得鼓励。但疾病自身具有特殊性,必须严谨,不能简单地与货品“售后三包”等同。
【相关文章】 微信时代的医生品牌经营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