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消耗性材料分类和编码标准亟待规范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自九十年代起,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日新月异,医用消耗性材料在临床使用更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所占用的资金量也越来越多,许多新产品、新功能的医用材料推动了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革新性的改变。然而,因材料的质量、管理不善或使用不当等因素引发的医疗安全问题及医患纠纷也越来越多,并引起了政府、行业监管部门及患者等多方关注。而国家现有的相关法规和标准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这种情况与病人不断提高的依法维权意识形成了日益突出的矛盾。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矛盾,首先应从基础工作入手,就是要尽快建立一个医用消耗材料标准化的标识体系,并借助此体系在产品的生产、流通、合理使用、不良事件反馈、溯源、信息公开、产品召回等环节中的应用,从而达到全程监管、资源共享、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目的。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权威的编码体系,各级医疗机构为便于管理,纷纷开发出相对独立的医用消耗材料管理系统和标准模式,在分类、编码、命名等方面自主开发,各具特色。
分析国内外流行的编码方法,呼吁以政府管理部门牵头,以专业学会和协会专家队伍为核心,协调生产企业、行业专家、各级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等各方力量,尽快建立一套涵盖产品生产、仓储、销售、采购、供应、消耗等各物流环节,能在药监、海关、商检、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各医疗机构等部门共用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用消耗材料分类编码体系。借以提高其使用效率,降低医疗差错,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临床、避免不良事件发生,为管理部门科学决策、制定法规提供有力支持。并以此抛砖引玉,为医学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可行的建议。
作者:杜显峰 解放军总医院医学保障部器械库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