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液晶模组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07年9月19日,中国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在海信正式投产,年产能50万台,全部用于海信液晶电视,至此,国产厂商液晶电视模组几乎全部依赖采购的现状被打破。据悉,4个多月来,海信液晶模组的运转一切顺利,已有2万多台海信自主模组生产的液晶电视实现销售,无一台出现质量问题。事实证明,海信自主模组产品与外资品牌没有质量差距。
海信模组现象在业内引起了普遍关注。进入2008年,海信液晶模组工程进一步加速,取得三项重大进展:一是一条液晶模组维修线率先建成投入使用,解决液晶屏的自主维修问题;二是LED背光源模组试制开始,春节后自主LED背光源整机产品批量上市;三是第二条液晶模组生产线将提前动工。
根据海信模组项目的最新进展,比2007年的液晶模组投产的预期计划提前了3个多月的时间。
记者为此专程来到海信液晶模组生产现场,感受一下海信的“模组速度”。
春潮涌动
冬天的海信工业园,上午10点钟。在过往的路上很少有人走过,到处林立的是厂房和办公楼,时而有阵风刮过,还真的有点寒冬腊月的感觉。
然而,在模组生产车间却是另一番气象。“这里常年恒温二十摄氏度,我们在这里一年四季都是过春天。”生产车间的一线员工张云说。
因为模组生产对环境的特殊要求,模组车间是海信产业园生产车间的“特区”。张云每天液晶模组车间工作时,都必须进过第一次风淋,清除人体上的灰尘,更换洁净工作服,戴上头套、口罩,穿上防静电工作服、手套和鞋,全身包裹得只剩下两只眼睛露在外面,穿戴完成之后,要经过静电测试,只有合格后,才能通过第二次风淋,进入万级的洁净生产区。
“模组生产对环境要求很高。包括洁净度、温度、湿度、工人的个人卫生要求都很高。”海信模组的赵亮工程师说“在进入车间前所有人要两次更换衣服进行风淋,保证不把灰尘带进车间。每个人里面的衣服只能穿全棉的,并且每天都要求洗澡。”
艰辛历程
2007年外资品牌的频频降价给中国彩电企业带来巨大冲击,而上游液晶屏的货源短缺、价格上调等等敏感问题不断冲击着中国平板产业脆弱的神经,上游产业链缺失已经成为中国平板产业健康发展的最大桎梏。只有进军上游产业,才能掌握较强的终端议价权,才能确保4年多来中国品牌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市场优势地位。
“海信做模组,是必然的选择”,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甚至说这是改变海信未来命运的重大决策。
正如业内专家分析的,整机厂商进军模组产业,首先要有较大的自身需求量,与上游资源有足够强的议价能力;其次是研发实力要足够强,掌握了模组生产的关键技术,并在后续开发中具备差异化和持续创新的能力,而海信具备了这种能力。
液晶模组制造是将面板、背光模组、驱动IC及其他材料装配在一起的显示组件,液晶模组加上机芯、外壳、电源等就可以组装成液晶电视整机。目前,全球平板电视前几大厂商(如三星、LG等)都整合了上游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可确保面板供应,对其市场终端推广提供了巨大支持。如果国产品牌只囿于整机制造这个环节,增加值低,利润微薄,失去了60-70%的话语权。
海信于2007年9月在液晶模组领域的成功突破,彻底打破了中国品牌的被动局面。
“中国彩电企业时刻面临着恶性价格竞争的逼迫,面临合资品牌的技术围剿,只有依靠核心技术的突破,才能彻底摆脱这种困境”,海信电器股份公司刘洪新介绍,“如果掌握了上游模组技术,中国品牌对平板产品的成本控制能力将大大加强,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海信在行业内的竞争实力”。
空调行业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空调压缩机的生产技术也是从国外引进到中国,中国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组建起一套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配套生产体系,实现了全部国产化,从而在市场上赢得了主动,目前,中国品牌在中国家电市场处于绝对领先的市场地位。
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是中国彩电整机厂商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
“要进入液晶模组这个关键的上游产业链,中国企业既要面临重重的技术难关,又有巨额资金投入的种种风险。特别是在技术方面,中国企业没有前期的技术积累,国外企业在这个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又不能真正对我们开放,我们开始进入模组领域时真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如同当初海信研发信芯芯片技术一样,在国内企业还在犹豫彷徨时,海信坚决地选择了这条路,一猛子扎进去就是1000多个日日夜夜”,海信液晶模组事业部副总经理于涛经历了4个月来海信液晶模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每一步艰辛,也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喜悦。
收获成功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攻研,海信终于成功了。2007年9月19日,中国彩电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在海信诞生,由此,中国平板电视产业掀开了新的一页,它结束了中国液晶电视模组几乎全部依赖国外品牌的历史,平板上游产业对中国平板产业健康发展的掣肘由此被突破。
占地12000平米的模组生产厂房拔地而起,占据了平板电视60%以上成本的电视液晶模组从海信的全自动化、高洁净度的厂房下线时,国内外同行对海信稳健扎实的做法表达出由衷地敬佩,对海信的技术实力刮目相看。
根据海信兴建模组的战略规划,从2007年到2009年,海信计划投资7亿元人民币分三步完成五条模组生产线的建设,预计到2009年海信电视液晶模组年产能将达到300万片。
现在模组线开工生产已经有四个多月的时间,“海信制造”的26寸、42寸液晶显示屏已经超过2万片,用海信自主模组生产的整机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状况良好,没有一片出现质量问题。
彩电业内专家陆刃波告诉记者,平板电视企业进军上游产业链,不仅能够解决面板供应紧张、受制于人的现状,而且也将极大提升本土平板电视的竞争力,海信在液晶模组领域的成功突破对中国平板电视产业很有启示意义,这不仅可以更多成本控制机会,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也为本土平板企业的差异化创造了条件。
战略提速
在液晶模组生产线成功运行的同时,一条液晶模组维修线已经比07年规划提前了3个月投入运营,液晶屏的维修问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此前,液晶电视整机厂家在屏出现驱动电路故障、背光故障、外力划伤、亮点等问题时,都需要退回到上游厂家去维修,既耗时又增加成本,往返一次需要40多天的时间,而且费用也非常高。比如维修一个模组上的偏振片,委托外协需要30多美金,自己维修可以节省下60%以上的费用,这还不包括往返的运输费用。”于涛对模组维修线的投产很有感触。[!--empirenews.page--]
2007年4月海信率先推出三三五免的平板电视售后服务新举措,将液晶电视最重要部件液晶屏的保修期限从一年延长到了三年,超出了行业标准的要求。海信液晶模组维修线的建成,对海信平板电视三三五免售后服务举措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很好地保障了消费者的自身利益。
“液晶模组维修线的树立投产是真正把对消费者的服务落到实处,液晶屏的维修、上市工作在一周之内就全部完成,大大压缩了时间,维护了企业品牌形象。”海信电器液晶模组工程师赵亮说。
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液晶电视面板缺货现象严重制约了平板电视产业的健康发展,进入2008年平板电视市场继续迅猛增长。业内人士预计,2008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的需求量将突破1200万台,DisplaySearch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液晶电视今年的出货量估计也将达到9500万台,2008年液晶电视面板的缺口可能会达到一成左右。
据了解,海信第二条液晶模组也将在08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同时一条LED背光源模组项目也将比预期提前3个月投入使用。这将大大缓解中国液晶屏资源短缺的现状,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平板企业的技术升级。
根据信息产业部在官方网站上的公告,从2008年液晶显示屏背光模组的光学元件(包括导光板、反射板、扩散片、增亮片)进口税率由8%降低至3%,这也是国家推动中国彩电企业进军上游产业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对海信这样进军模组产业品牌的一个重大利好。
日前,海信专门组建起以刘卫东博士领衔的模组事业部,引进了多名模组领域的专家,提供了强有力的研发保障;同时,海信电器定向增发10.02亿元,其中有7个亿就是用于模组项目,充分体现出海信做大做强液晶模组产业的决心和信心,也为海信模组项目的全面提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海信人正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演绎着创新给企业发展带来重大变革,演绎着创新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