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平板产业链之殇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作者:黄汉英
“2010年,全世界的平板出货量将占整个电视产业的70%,如果中国继续停留在没有核心技术的局面,只能为他人做嫁衣裳”。三年前,电子行业元老、原创维数码首席执行官王殿甫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曾这样预测平板行业的前景。
随着外资反戈一击掀起价格战之后,国产彩电企业“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情况已经提早出现:在外资面板赚取了大量利利润的同时,中国的平板整机企业却承受着难以言语的亏损阵痛。
大多数观点认为,国产平板行业的被动,根本原因在于上游产业链的缺失。海信、TCL、长虹等企业通过各种途径进军上游之时,外资的LGD、三星、奇美的模组厂也开始向国内市场转移,有了产业链支撑的国产品牌是否已有翻身的机会?
台资代工的威胁
当你在商场里被一些国产平板电视炫目的广告语打动之时,也许没有想到,在从CRT跳跃到平板时代的当口,国内的彩电整机企业仍然处于整个产业链中最低端的地方。以液晶电视为例,液晶电视的制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是面板制造;其次是液晶模组制造,即将面板、驱动IC、背光模组等组件组合成显示屏;第三才是整机组装,即将显示屏与机芯、外壳等组装成整机。有彩电企业透露,从成本分析的角度来看,液晶面板约占整机50%的成本,液晶模组制造环节约占整机20%-30%的成本,整机组装环节(包括机壳、接口等)约占整机20%-30%的成本。
而随着生产面板的企业不断向产业下游延伸,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透露,随着液晶模组功能的不断完善,整机企业可控的成本将不断下降,最终可能连10%都达不到。
虽然这一现象尚未出现,但是,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随着拥有面板资源的台湾代工企业切入代工后,大陆彩电企业的压力开始明显变大。由于拥有整个产业链,台企的成本优势显然更加明显。去年8月,全球著名调研公司Display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十大代工企业,前9大企业都是台湾品牌,大陆彩电企业仅有厦华排在第10位,而冠捷科技以19.9%的占有率居于首位。
消息人士透露,去年海信从惠普获得的每月出口额达到2亿元的平板电视订单,今年也被抢走,导致其平板电视出口大幅下降。台湾品牌在代工的优势,已经让不少品牌连一点“加工费”都难赚。
产业链尾端的窘境
显然,上述例子可以发现,我们的国内彩电企业已经不仅仅是利润水平不容乐观的问题了,而是在产业链上腹背受敌。在正面市场上,由于本土平板电视厂商失利主要是由于缺乏产业链的配套支持,而外资品牌则依托上游资源的整合优势,频繁发动价格战,从而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迅速被挤压。目前来看,国产彩电厂商只完成整机组装这一步,增加值低,利润微薄。目前全球平板电视前几大厂商(如三星、索尼、夏普)都整合了上游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而在背面市场上,曾经在CRT年代为国内彩电品牌带来了规模效应的OEM,在平板时代也难以为继。侵蚀这一块市场的,则是来自台湾具有面板背景、但没有自我品牌的代工企业。
“平板行业面临的危机根本的原因是上游产业的缺失”,DisplaySearch中国区首席代表张兵认为,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国产品牌难有出路。有国内平板电视行业人士表示,CRT电视时代,正是国家出资300亿元,将日立、松下等日本企业的彩管生产线吸引到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建立了8大彩管企业以及配套产业,才使国产彩电在上世纪90年代彻底打破了外资品牌。因此,从CRT时代的经验,有业内人士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今平板电视时代,只要外资能将液晶屏生产线转移到广东,国内的彩电企业就可以获得反击的绝好机会。从长远来看,如果外资能将液晶屏前端转移到中国,那么就意味着困扰国产平板多年的上游面板“瓶颈”得以解决。最近,LGD、三星选择在国内设模组厂,似乎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是不是这样呢?张兵认为,外资建立模组厂仅仅是上游巨头全球布局的一部分。从整个平板产业链条看,模组与整机生产受劳动力、制造成本的影响大,但是,像面板这种高度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显然并不需要依靠中国的制造优势。因此,张兵认为,外资模组厂在华设立,并不算彻底的上游迁移。
分散投资的尴尬
如此看来,等待外资的产业转移显然不切实际。国产品牌开始纷纷迈出了向上游突围之路,而纵观目前的突围方式为三种:新设模组生产线、与面板厂商建立股权合作关系、新设面板生产线。代表企业分别为海信和TCL、创维、长虹。
海信计划投资7亿元,在2007到2009年间,将模组制造能力扩大到300万片,TCL的模组也开始投资兴建。此外,创维已经参股LGD在广州的工厂,而长虹则大举投资等离子屏领域,计划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形成年产600万片PDP模组的能力,进入世界等离子屏四强行列。实际上,这些投入,除了长虹涉及到核心领域外,其他仍旧停留在“依靠劳动力优势”阶段,而造成这样原因的,无非是各大企业面临的资金与技术门槛。
实际上,呼吁国家投入“种子钱”发展平板上游,从而破除资金和技术瓶颈,这已经是2006年的命题,但至今,在平板产业上仍旧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相反,这几年围绕平板上游带来的GDP效应却是一番龙争虎斗,各地政府纷纷支持上马液晶面板生产线、模组生产线,造成了目前投入不多,但资源分散的局面。
有公开数据显示,国家每年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全部研发投入在30亿元-40亿元,其中包括国家发改委为数字电视分年度的投入达几十亿元;信息产业部的研发投入在5亿元左右;中国科学院也有部分资金,一部分是国家“863计划”、“火炬计划”的专项基金,还有就是其下属的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商务部为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研发每年补贴1亿元-2亿元。但是,这样的投入力度与韩国、台湾地区都无法相比,如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的液晶屏生产线后,交上简单报告即从韩国获得300万美元研发费用。从现状来看,中国有限的研发费用在使用起来又非常地分散,信息产业部每年收到的申请有500多项,最后批准的只有50-60项。虽然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跟踪监督研发费用的使用,但具体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综上所述,尽管各大企业开始投入上游,但仍旧没有看到破题的希望。一位在国产彩电企业工作多年的行业人士感叹,虽然彩电行业几大巨头,看起来个个都很强,但除了规模效应外,能拿出来竞争的东西并不多,企业同质化严重。该人士认为,如能有一两个特别强势的企业,通过并购整合将行业的资源集中起来,合力击之,这样国产平板也许才有真正反击的机会。[!--empirenews.page--]
CRT时代
国家出资300亿元,将日立、松下等日本企业的彩管生产线吸引到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建立了8大彩管企业以及配套产业,才使国产彩电在上世纪90年代彻底打败了外资品牌。
平板时代
平板电视模组与整机生产受劳动力、制造成本的影响大,但像面板这种高度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并不需要依靠中国的制造优势,占据产业链50%以上的利润仍为外资垄断。
(编辑:小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