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使液晶产品价格持续走低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整个液晶电视产业如此深刻地体会到外部环境对产业的影响不是教科书式的,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展现出来,产业界认识到这次的液晶循环周期着实被外部环境打乱了。
货币贬值助韩企面板降价
从表1可以看出,1美元能兑换的韩币从今年1月份的942元涨到10月份的1292元,韩币整整贬值了37%。韩国的两大面板巨头,LG和三星,一直以来都在大尺寸面板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两家面板公司的出货量占据着全球40%以上的市场份额。根据Displaybank的数据,今年9月份,LG和三星大尺寸面板出货量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2.2%和21.6%,两者的一举一动可谓液晶电视面板产业的风向标。由于液晶面板产业在韩国的历史比较长,因此目前韩国液晶面板原材料的本土化供应已非常完善,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原材料采购以韩币结算居多。但目前液晶电视面板是全球性的产业,一直以来是以美元作为结算标准,由此反映到汇率结算上,LG和三星就有了很大的汇率结算缺口。
以32英寸液晶电视面板为例,它从今年1月份的330美元跌到了10月份的220美元(见表2),下跌了33%,跌幅惨重。可我们发现短短10个月韩币就贬值了37%,由此可见,当LG和三星承受着液晶电视面板的大降价时,却享受着由于汇率差所带来的利益。相对于中国台湾和日本的面板厂商,在相同的起跑线上,由于汇率差的影响,LG和三星有着更大的降价空间,这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理解为何最近几个月液晶电视面板的价格一降再降,中国台湾和日本的面板公司早已伤痕累累。由此我们大胆预测,如果2009年全球液晶面板供大于求的局面继续恶化,加上LG和三星的影响,液晶电视面板的价格会进一步下降。
与韩币不断贬值相对应的是,人民币却在持续稳定的升值中。今年1月份1美元兑换人民币7.2元,到10月份为6.8元,人民币升值5%。但如果我们以人民币兑换美元“8”时代作为参考点的话,其实在两年左右的时间人民币已累计升值15%。同样地反映到液晶电视产业,国内各大电视厂商在采购液晶电视面板时是以美元作为结算单位,而最终出现在国内流通环节上是以人民币为单位。因此,在目前电视厂商微利甚至负利的时代,5%已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了。
面板和整机仍有降价空间
无论市场多么错综复杂,最原始的供需平衡关系仍值得关注。2007年中国液晶电视市场总量900万台,基于此,市场充满了对2008年的憧憬,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巨大市场刺激,使业内对2008年的市场容量预期达到了1500万台甚至1600万台,相当于有900亿元,而这个年增长率70%的需求预测在当时还是比较合理的。然而今年上半年雪灾、5.12大地震以及国内股市的急剧恶化,使液晶电视的市场需求出现了变化。根据市场调查公司GfK的数据,2008年上半年,中国液晶电视市场零售量为527.7万台,同比增长39%,这实际上已大致确定了2008年市场增长率的整个基调。
毫无疑问,市场需求的变化是此前大家没有预料到的。液晶电视领域是买方市场,消费者推动着整个市场的走向。然而占液晶电视主要成本的液晶屏领域,却是明显的供方市场,屏的供应厂商决定着市场走向。正是原先对液晶电视的乐观估计,导致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液晶屏价格从今年5、6月份开始急剧下滑。
以32英寸液晶电视面板为例,从今年1月份到现在,短短10个月左右的时间,液晶面板的价格已下跌了30%多,这也给电视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库存压力,同时有了一轮又一轮的整机价格下调。特别是在今年十一期间,消费者感受到了液晶电视降价带来的实惠。
由此可以看出,2009年液晶电视面板价格还有下降空间。但是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股市、房市以及整个就业环境压力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是否能在2009年积极地调动起来,那要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无论是汇率的影响还是整个市场需求的预期,最终都会反映到市场的供求关系上,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环境下,液晶电视产业就是一场供需角逐的游戏,而供求关系最直接最敏感的体现就是市场上的价格,从液晶电视厂商来说是液晶电视屏的价格,对终端消费者来说则是整机的价格。
(助编:xiao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