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家组件企业倒闭歇业 光伏业并购潮暗流涌动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上周四(2月12日),纽约市场3月份交货的原油期货价格收盘再度跌破每桶34美元,收于每桶33.98美元。这已是油价连续第5天出现下挫,也创下了自去年12月19日以来的最低纪录。
仅仅一天后,无锡尚德股价在当天美国众议院通过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大部分个股均普涨的利好背景下仍下跌3.76%,报9.46美元。而这一股价水平仅是其当年最辉煌时90美元股价的十分之一。
显然,国际油价的极度疲软以及信贷危机的蔓延,已成为悬在这家光伏领军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当前的石油价格为基准,作为替代能源的太阳能产品在经济性上正遭遇严峻拷问;而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更令相关企业的现金流严重吃紧。
自去年10月份以来,国内已有超过300家光伏组件企业倒闭歇业,剩下的只有50家左右。一时间,“寒流”在这个曾经孕育梦想、财富与希望的朝阳行业中肆意侵袭。而就在这场彻骨寒冬的笼罩下,光伏行业的并购潮也是暗流涌动。甚至有人悲观预计,就连尚德这样的龙头企业,以其目前的股价水平,同样不排除在二级市场被收购的可能。
生存还是死亡?光伏企业再度走到了抉择的路口。
并购潮“蓄洪”
早在
两年前,德国太阳能产业联合会就曾警告称,全球太阳能产业在经过数年繁荣后,未来两到三年内将出现一股新的并购浪潮,未来太阳能企业合并的主要动力,在于企业希望通过并购增加生产能力,以利用规模效应在太阳能电池价格大战中胜出。
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此前也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估计国内光伏产业到2010年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洗牌过程。
市场调研公司LuxResearch去年年初的一份报告则指出,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在未来两年内可能出现转折,长期积累的泡沫将会破裂。报告称,2009年时全球光伏业将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价格将持续下降,其中某些公司可能因无法承受而退出,尤其对那些未投资薄膜型太阳能电池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商来说,形势可能更为严峻。
但事实上,随着去年金融海啸的蔓延加上油价的暴跌,这股并购、洗牌的浪潮已经比业界当初的预计更早到来了。而促成企业并购的动力也不仅仅是希望增加生产能力,更是关涉生死存亡的残酷博弈。
“光伏业的并购洗牌有可能会提前出现,尤其是一些中小光伏组件厂商已面临比较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订单流失、资金紧张等。”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秘书长魏启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赛维LDK总裁佟兴雪则认为,对于98%的市场都在国外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国外市场的任何波动,都会在国内掀起巨大的波澜。不仅如此,阴沉的经济环境已阻断了到国外融资的渠道,一旦资金与市场的大门同时被关上,国内光伏企业可能会大批休克,甚至死亡。
另一位业内人士则透露,“政府可能会通过出资扶持大企业收购小企业,达到产业整合、提升竞争力的目的。”不过他同时也提醒记者,这只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最后未必一定会实现。
“实际上,有些并购整合早已在进行,主要在一些上市和非上市或者两个非上市企业中展开,但最初并没有引起太大关注。”CSI阿特斯总裁瞿晓铧告诉本报记者,这种并购每分钟都有可能发生,但在大型上市企业之间可能会难些。在目前情况下,有融资能力的光伏企业可以去尝试。
魏启东则指出,光伏业并购、洗牌的走向最终还要看市场需求。如果市场需求不衰减,并购、洗牌就会推迟。“有人曾预计在10-15年内不会衰减,而一旦国内市场打开了,这个空间几乎是无底洞。”
产能过剩之忧
“当前全球金融风暴对国内光伏企业的首要冲击在于汇率的剧烈波动。由于光伏企业的终端市场大部分在欧洲,产品销售以欧元结算。随着当前欧元大幅贬值,反映在国内光伏企业的实际收益出现损失。假设欧元贬值15%,就意味着光伏企业手上的欧元贬值了15%。”上海交大泰阳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元昊在接受采访时说。
不仅如此,更大的危机还来自于海外需求的减少,而这一隐患事实上早在光伏产业过去几年的疯狂产能扩张过程中就已预伏。
“欧洲银行受金融危机牵连,信贷紧缩,继而导致终端市场的投资规模将有所萎缩。而投资规模的萎缩意味着订单的减少,这一产业变化最终会传导给国内光伏企业。”朱元昊说。
他认为,国外部分市场已经出现需求饱和,这给国内光伏产业蒙上一层阴影。“例如在西班牙市场,从目前的订单情况看,它今年的需求量就低于去年。”
美国著名电子业咨询机构iSuppli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08年全球太阳能电池安装数量达到3.8GW(10亿瓦),但2009年因大环境景气下滑,安装数量只会增长9.6%,达到4.2GW,而市场供给量却由去年的7.7GW增加62%至11.1GW。报告认为,超额的供给率将使每瓦特平均价格大跌,由去年的4.2美元至今年底跌至2.5至2.75美元,因此2009年光伏业将陷入供过于求。同时,因平均价格下滑以及太阳能电池安装量的增长幅度不如预期,预计2009年全球太阳能市场规模将只达129亿美元,较去年159亿美元衰退约19.1%。
在该机构太阳能分析师看来,刚进入产业链中的中国大陆及台湾企业,将是这波景气下滑中受创较重的厂商,因为采用垂直分工,花费过多资金投资在供给过剩的硅晶圆、电池市场,在成本层层垫高的情况下,受创程度将会较严重,也会有亏损及资金净流出等问题。至于一些掌控硅晶圆、电池、模块等生产能力的整合型厂商,在这波电池模块及多晶硅价格大跌的过程中,因对成本调控较具影响力,受伤程度将较轻。
英国新能源财经分析师吴晓钰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乐观估计2009年太阳能市场能吸收7GW的组件,但供给方面,即便按照比较悲观的假设,就是所有厂家都停止扩产,计划的和在建的都停下来,仅现有产能在2009年的供给也将超过9GW。
“这种产能过剩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组件价格大幅下降,而一些现金流紧张的中小厂家更可能面临破产。”一位业内人士道出了本轮光伏并购潮酝酿的原点。
期待重生
不过,在UL亚太区工业产品部副总裁钟正眼中,产能过剩对光伏
产业的发展也并非全无好处。“如果做这行的企业多了,竞争就会更激烈。而为了赢得竞争,光伏企业就必须努力革新技术,降低成本,这反过来也有利于光伏产业的进步。”
对此,国内另一家光伏业领头羊江西赛维的董事长彭小峰认为,任何行业都有重复建设的现象,太阳能目前还是最贵的能源,因此,控制成本是最重要的。通过建设1.6万吨硅料项目,将会把多晶硅做到比风能,甚至比常规能源成本更低。“我们的硅料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公斤多晶硅的成本将在20美元左右,将极大促进光伏产业走进千家万户。”
“一旦光伏发电的成本可以与常规能源竞争(煤、油、天然气),甚至只需要比风能更低,那么国内的市场就会大规模启动,更不要说一直以来对光伏发电进行扶持的海外市场。一旦光伏发电的成本降到常规能源发电的水平,光伏产品的市场将是‘无限大’。”尽管寒风凛冽,彭小峰依然对光伏的未来信心十足。
他表示,即便赛维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硅片供应商,但整个产能也只有1200兆瓦,仅仅相当于一个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发电厂,而这种电厂在国内比比皆是,一年发的电,甚至还不够赛维所在地新余的年用电量。因此,随着光伏平价上网目标的提前实现,光伏行业的前景清晰可见。
“洗牌的结果将使整个行业变得更好。”魏启东也指出,洗牌将促进产业集中度提升,而规模扩大后光伏成本将进一步下降,继而推动光伏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长城证券一位分析师认为,这一行业未来将朝两个方向突围:一方面,多晶硅产能大增,并将于2009年初集中释放,多晶硅价格的下降将带动光伏产品价格下降,并刺激需求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以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替代产品迅速发展,在短时期内依靠成本优势迅速扩大市场份额。
“对于手头有足够现金的企业来说,收购一些公司价格大幅下跌的光伏企业特别是上游企业和光伏实验线,这也许是难得的海外并购机会。”另一位业内人士说。
佟兴雪则预计,在失业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压力下,国际光伏行业的优秀人才和先进装备很快就会流入中国。“到那时,对现有光伏企业最直接的威胁不是有没有订单的问题,而是落后的生产工艺影响到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这些企业将彻底失去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