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厂商超级订单搅乱台湾液晶面板格局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事件回放
对于友达、奇美等台湾液晶面板商们来说,刚刚过去的一周因为密集的会谈以及采购活动而变得异常忙碌。自6月2日起,海信、海尔、创维、康佳、长虹、TCL、熊猫、上广电和厦华,9家占据中国彩电7成市场的电视制造商们奔赴台湾,与当地面板企业召开了一对一的深度研讨会,发起了一场规模罕见的联合采购。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白为民表示,此次面板采购额有望大幅增加至44亿美元。而在台湾屏和日韩屏一直分庭抗礼的面板世界,这张超级大单又将激起怎样的涟漪?
结盟:两岸平面显示产业寻求更紧密合作
从过去到现在,还没有一家中国彩电制造商有能力将液晶电视最重要的核心部件——液晶面板的生产掌握在自己手中。今年3月,日韩公司与台湾面板厂商签署大量22英寸至37英寸面板采购协议,直接导致大陆平板巨头集体面临面板“缺货”,液晶面板的价格也上涨了接近20%。不断扩大的市场规模让大陆制造商急于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金融危机的到来,也让台湾面板商们不再高枕无忧。由于三星、索尼等企业去年8月后停止了此前的订单,转由自己生产,很大程度上依靠日韩企业订单的台湾面板巨头们陷入了窘境,寻求与大陆企业更紧密的合作就成了唯一的选择。目前,两岸平面显示产业合作推进小组已经开始运作,“结盟 ”成为双方一连串的采购协议背后的“潜台词”。
“团购”拉低液晶面板均价
●海信集团新闻发言人 王瑞吉
此次赴台采购,大陆彩电企业采取了“团购”的方式。海量采购可以带来规模优势,是拉低液晶电视价格的重要手段,采购规模扩大也可改善整个产业链的关系,产业成本也会有所降低。台湾企业对于大陆的采购表现非常积极,这对他们消化库存很有利。在当前液晶面板供应不足、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如果大陆电视制造企业能够和台湾面板生产商达成长期的战略协议,保证稳定的面板供应,对于双方则是“双赢”。
采购将超10亿美元
●长虹集团新闻发言人 刘海中
此次长虹赴台采购额将超10亿美元。台湾有大量的半导体、电子元器件厂家,两岸企业有很多共同合作的领域。如果行业组织牵头,双方能建立两岸企业合作平台,促使台湾对于大陆技术转让限制有所松动,对于两岸区域经济交流,将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期待台湾释放更多资源
●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 白为民
目前面板供不应求,缺口超过3成,而台湾友达和奇美的液晶面板占全球40%左右的市场份额,台湾的面板业在绿色制造和节能环保方面也有优势。大陆企业将与台湾面板企业就彩电模组和整机一体化设计、节能环保等技术进行交流和合作。我们也希望台湾面板企业能更多地向大陆释放资源,包括未来台湾面板厂能够去对岸设厂,就近提供市场需求。
抗衡:日韩企业大量囤积台湾屏
不过,以三星、LG为代表的日韩企业也并不会把未来市场拱手让人。除了不断升级面板制造技术,随着国内彩电制造商与台湾面板商越走越近,今年3 月,韩企开始大量囤积中国台湾屏,控制上游面板供应,造成大陆彩电企业陷入面板荒。外界猜测,韩企此举是为了迫使台湾面板商在与中国大陆彩电企业面板的谈判中,提高面板价格。
日韩面板难与台湾屏竞争
从长远而言,日韩面板很难与台湾面板竞争。台湾面板由于大规模制造,具有价格优势。近两年,随着不少台湾面板上开放高附加值屏,人们对于台湾屏质量不如日韩屏的观念也正在淡化。大陆44亿美元的采购,给台湾企业传递出一个信号,就是加大在大陆的直接投资,因为大陆是全球电视出货量最大的区域市场。我认为日韩企业也应从中受到同样的启发,如果要扭转局面,就应该加强在中国内地的投资力度,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有日韩企业在中国内地建立大规模的面板基地。
中国应有自主产业战略
大量采购台湾面板是韩国企业的策略,把筹码吸过来,就能推高市场价格。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大陆彩电制造商每年进口的面板金额,相当于进口 150架飞机,如此大的采购量无论是依靠日韩企业,还是台湾企业,都是无奈的选择,容易受制于人。目前,我们最紧迫的工作是建立一个清晰的产业政策,内地应该大力投入,建立自己的面板产业。
晨报记者 刘映花
记者观察
不能忽视的“中国需求”
刘映花
在经历了难熬的严冬之后,台湾面板商们似乎已经意外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面板价格止跌回升,生产线全线开动,在两岸经贸合作的“暖风”和大陆、日韩整机厂对于中国市场的争夺战中,台湾面板商这回成了得利的“渔翁”。
与此同时,人们也不得不再一次叹服于“中国需求”的力量。
第一,台湾面板商的天平正悄然倾斜。与日韩企业相比,大陆彩电商用大单证明了自己是更加可靠的客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电视出货量最大的市场,目前是全球唯一呈现“正增长”的国家。台湾放行半导体、面板等关键产业进大陆已经不是梦想。
第二,一场新的液晶电视价格战已经“弹药”充足。业内人士预计,通过大单采购,大陆制造商液晶电视的价格可以降低10%。2008年10月开始,大陆电视厂商持续发起的价格战改变了先前国外品牌占优势的态势,使国内企业重新赢得了六成市场份额。两岸电子产业的合作可能才刚刚拉开序幕,而大陆庞大的市场需求,已经为双方的携手,画出了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