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军演野营村设有网吧 洗澡照明全用太阳能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图片说明:路灯是太阳能节能灯。新华军事记者黎云 摄
图片说明:两名中方人员站在野营村全景示意图前。新华军事记者黎云 摄
图片说明:“中西合璧”的午餐。新华军事记者黎云 摄
作为中俄两军共同的野外宿营地,占地14.8万平方米的中俄联合军演野营村,历时48天完成全部建设,并迎来了双方参演部队。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野营村,那就是——规范。
沈阳军区联勤部副部长顾炳荣少将,任野营村村长。在两国军队陆续进驻之时,顾炳荣向新华社记者介绍了野营村的情况。
特色鲜明,功能齐全
说野营村是一个小社会,恰如其分。
以野营村中心广场为界,中俄两军营地分列广场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建筑面积2750平方米、可以满足千人同时就餐的大食堂,还有各自的超市、洗衣中心、文化活动中心、露天篮球排球场。
两军各有一顶指挥帐篷和200多顶宿营帐篷,依序排列整齐。
一日三餐,两军各自开伙。我军按照总后确定的标准伙食进行供应,参训官兵每餐能吃到6菜一汤和两种主食。“这个标准是全军统一的。”顾炳荣说。
超市里的商品名称和价格,都用中俄两国文字进行了标注。两个超市里的商品价格一致,种类稍有不同,俄军一侧的超市里增加了一个纪念品柜台,俄军官兵可以在这里购买带有中国元素的纪念品。
在俄军一侧,还设立了货币兑换点,俄军官兵可以在这里兑换人民币,然后去超市购买生活用品。
通信设施也非常方便。可以拨打国际长途的电话亭,就安装在宿营帐篷旁的路边,俄军官兵只需到超市里购买一张电话卡,就可以给家里打电话。俄军一侧还设置了一个连通国际互联网的网吧,计时上网非常方便。
这个由彩钢建设而成的服务保障中心用的是新技术材料,成本不高,但坚固耐用,演习结束后,还可以长期使用。
由于充分考虑到人员集中的因素,服务保障中心内通风系统很好,空气清新。
野营村也是一个国际村。在大门内两侧,两军营地交界处,还设立了两军会晤站。会晤站是各国军队设置在边境线上,用于会谈会晤的场所。一村之内,设置会晤站,颇具国际特色。
环保观念贯穿建设全过程
与以往的宿营地建设相比,环保是这次演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在野营村,不论是道路两旁的路灯,还是宿营帐篷之间的地灯,全部采用了太阳能节能灯具,耗电量不到普通路灯的十分之一。洮南地区日照时间长,雨季少,太阳能充足,野营村在能源供应上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靠太阳能基本可以保证营区照明需求。
在可以同时容纳百人洗澡的澡堂,也采用了以太阳能为主的加热手段供应热水。
节能技术同样被应用到可同时容纳千人吃饭的食堂内。多方位的采光设计,使食堂内窗明几亮,早中晚三餐均可以在无灯光照明的状态下进行。
垃圾桶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分别存放不同类别的垃圾,定时回收处理。为了美观,野营村的垃圾桶还做成了地埋式,地面上只看到一个桶盖。
体现环保的,还有水龙头和厕所里的冲水装置,即便是把水开到最大,也看不到以往哗哗流水的情形。
“我们的绿化面积占了营区面积的五分之一,光树木就栽了200余株。”顾炳荣介绍说,营区里栽的树以易活、耐干旱的灌木树种为主,不用过多浇水。
服务管理引入社会化模式
除了参加演习的两国军人,野营村的居民还有地方人员——在后勤管理中,野营村引入了社会化保障的模式。
“管理人员是军人,服务人员是地方公司派出的。”顾炳荣介绍。除了厨师外,超市的收银员、银行职员、营区保洁员、生活服务中心服务员,都是由非军人担任,由地方公司派遣,在村工作期间服从管理人员指挥。
“这样就节约了大量兵力,使军人最大限度地在作战岗位上工作。”顾炳荣说,“我们在管理中,把更大的精力放在抓好培训和制度建设上。”管理人员每天按照标准,检查各个服务保障岗位的落实情况,进行讲评。
超市正在按照讲评要求,增加一些反映中国风光、民俗的东西。比如印着天安门的明信片、画着国画的纸扇、京剧脸谱等。
进驻野营村的银行工作人员为了完成好保障任务,调集了充足的现金供俄军官兵兑换,还专门配备了俄语翻译。
管理人员都进行了相关培训,会简单的俄语。村里还请翻译教参加演习的官兵学唱俄语歌曲。
“只能唱得形似。”顾炳荣说:“但这也足以体现出我们友好的态度。”
医疗保障按战时要求,开设了野战医院。小病由各自随队医务人员进行治疗,重大伤病,送到野战医院就诊。
不管是从专业的眼光,还是走马观花,野营村的建设水平都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野战营地。
“应该说硬件条件达到一流了,但是不是一流,还得看我们的服务保障能力。”顾炳荣说。[!--empirenews.page--]
(编辑: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