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面板线热暗藏中国平板业孱弱自大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就在CBN记者前天刚写就合肥8代线已向国家发改委提交申请的稿件,南京中电熊猫传来消息,说是其8代项目也已通过当地环评。
如此,从华北到华东,再到华南,高世代面板项目几乎已将中国沿海省份串联起来。而CBN记者获悉,成都也开始筹划新的项目了。
我从来还没有像2009年末这般悲观过。这一年,一个足以令整个产业静下来反思的事件,却被上述一幕幕狂欢淹没了。
我不是反对发展面板制造业。其实我恨不得全球各地所有面板厂都搬到中国来。但单独掀起制造狂潮,无疑是一种幻觉。
我抑制不住自己再提上广电NEC。它的5代线已被深圳天马母公司深圳中航托管。
上述项目背后,是中国平板产业孱弱而自大的心理。上广电的本土对手们,虽然对它报以同情,但更多却是落井下石心理,某家企业甚至表示,这完全是上广电内部管理造成的结果,似乎在为自己的巨额亏损寻找台阶。
它们遗忘了自己一直缺乏核心技术,一直处于跟随者位置,却一直乐此不疲地为人做嫁衣:以高昂资金买技术,以市场换技术。
我们的口号喊了10多年了。截至今天,我们买来多少技术?我们贡献许多市场,换来多少技术?恐怕上马项目的那些地方政府与企业很清楚,他们正急着拉技术合作方入伙。
这不是一条真正的产业自主之路。我们只是看到了日韩当下成功的表象,却一直漠视它们当年为了积累技术付出的艰辛。在日本电子业发展史《燃烧的历史》中,几乎随处可见,为了超越美国、欧洲,日本人舍弃短期诱惑,长年忍辱埋头于技术革新的片段。
让我们回到基本面,来问一个基本问题。请问:掌握核心技术的跨国巨头们,有什么理由会把最值钱、能从他人手中持续赚取授权费用的东西,一次性给中国对手呢?给予你的,不过是面临淘汰或者不具竞争力的技术罢了。
地方政府总是显得很有钱。既然如此,为何不去效仿日韩对手,潜心打造上游核心技术,比如发展核心元器件及设备业,走出持续引进、购买的老路?
在此,我很同意台湾电子时报社长黄钦勇先生的观点:持续盲目的引进,正是台湾经历过的一个误区。他说,大陆上马高世代项目,虽可补充产业链,但不希望看到重走台湾地区老路。
让我们继续回归基本面,罗列通俗问题:我们真需要这么多高世代线吗?面板切割会无限扩大吗?电视厂家会生产无限大的电视机吗?老百姓会继续为大尺寸电视机买单吗?
我一点都不同意那种老拿中国电视机需求做证的观点。家电下乡实践表明,主流彩电在26至32英寸之间。上海、北京一线城市主流消费趋势证明,超过42英寸的平板电视会让人感觉不舒服。
如此,高世代项目的投资效应在哪里?要知道,它们的投资回报周期,远非5代、6代线所能比。仅以设备折旧为例,8代线大约300亿元的投资,假如周期为5年,那每年折旧压力就要60亿元,还有什么利润呢?
即使上马生产线,为什么非要崇尚诸侯模式,而不是自上而下,统一规划。
对于北京、南京、广州、昆山、深圳、合肥等地液晶面板项目的未来命运,我只想坦率地说,不乐观。
即便忘了上广电NEC,也要记住一个新动向,那就是全球面板业正在发生大规模整合:鸿海“吃下”奇美,不是偶然,也不是什么战略合作,而是产业已步入一轮成熟期,这是一个强烈的风险信号。
让我们记住正在主持、经历上广电重组的上海仪电董事长蒋耀的观点吧。他说,如果在团队、机制、技术的长远支持上不做好成熟铺垫,上海不会盲目上马高世代项目。他没有提到资金。我想,只有正在经历惨痛的企业或个人,才会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