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太明:增加对照明的视觉功能和生物功能的研究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人们会习惯性地认为照明主要是有视觉功能,其实不然,照明还有生理功能,它控制着我们的生物钟,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和我们的情绪。2002年美国Brown大学的David Berson发现了一种新的感光细胞,它是视网膜上的神经结细胞(RGCs—Retinal Ganglion CELls)。这种感光细胞直接连接到下丘脑的松果体,从而影响人的生理功能。与视网膜上的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一样,这种神经结细胞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的灵敏度也是不同的,它对波长约为460nm的蓝光最敏感。清晨,周围的光环境处于高色温的状态,蓝色光的成分比较丰富,刺激着视网膜上的神经结细胞,使我们体内皮质醇的浓度增高,并抑制褪黑色素的分泌。这样,一早起来,我们的身体就充满了活力,精力充沛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到黄昏时,周围的光环境逐渐变为低色温的状态,蓝色光的成分很少,使体内皮质醇的分泌减少,褪黑色素的浓度增高,因而我们渐渐感到疲劳,需要休息和睡眠。自然光就是这样通过视网膜上的神经结细胞来控制我们体内的生物钟,使我们的生理活动适应昼夜和四季的节奏变化。因此,我们的照明如果也能像日光那样变化的话,就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舒适、和谐的光环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并增进我们的健康。与传通光源灯具相比,LED灯具可以更容易实现这样的照明。
现在,随着led光效的提高和性能的改善,LED路灯的应用受到人们的重视。道路照明属于低亮度的照明,什么样的灯的光谱对低照明水平时的视觉有利?在道路照明中,应该选用什么色温的光源?是暖白光?还是中性的光色?还是冷白光?到目前,很多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所以我们除要加强对LED灯具光学设计的研究,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光学设计人才,进一步规范LED灯具的性能指标,尤其是光学特性的指标,还应加强对照明的视觉效应和生理效应的研究,进一步弄清光源的光谱(色温,显色性)对照明的影响。
因此,建议在LED照明应用研究项目中,增加对照明的视觉功能和生物功能的研究,尤其是对适合于诸如道路等需要低亮度照明场所的光源光谱特性(色温、显色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