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猛药”让LED快疯了 企业寻市场生存偏方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不久前,全球第二大LED设备巨头Veeco首席执行官PeELer说,中国LED产业规模增长主要受惠于政策,而政府“补贴”可谓是“一副猛药”。
的确,各地政府对LED企业的各项补贴都慷慨大方,有的甚至达到惊人的程度,动辄几十亿、几百亿埋单的现象屡见不鲜。政府的慷慨首先表现在对LED上游芯片产业的补贴上。
2010年,各省市为响应国家LED发展政策,先后开始为企业购置MOCVD设备提供补助。按照机型种类及所在地区不同,企业每购置一台MOCVD设备,可得到人民币800万至1200万元不等的补助,有的补助甚至超过了设备价格的50%。
如此“下药”,不可谓不猛。然而补药太猛,也伤身子,LED产业如今就出现了投资过热、几近疯狂的症状,由此而引起产能过剩、利润下滑,着实让人捏一把汗。
政策猛药引发投资狂潮
随着国家出台政策推动LED照明应用发展,预计2015年中国LED照明市场规模将近千亿美元。中国目前白炽灯超10亿盏,照明耗能约占电力总消耗量的1/6,随着“淘汰白炽灯路线图”的公布实施,一个庞大的照明商机,让各路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闻风而动。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我国LED照明芯片、封装、应用的产业链之比为1∶9∶22,其中上游企业近70 家,中游封装企业1000余家,下游应用企业3000 余家。目前下游的LED照明应用领域,已是资本云集,炙手可热投资热度的蔓延非常迅速,而且越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投资便变得越发疯狂。
在LED的中游封装产业,据全球最大的LED集成和封装设备供货商ASM太平洋2010年年报披露,截至2010 年12月31日,年度营业额达95.15亿港元,与2009年度47.32亿港元比较,业绩暴增101.1%,综合盈利比2009 年增加203.8%。尽管销售利润率高达33.8%,纯利是2009年的3倍,但订单仍然有增无减,小额订单基本无货可供,即便大客户也要支付定金之后八个月到一年以后才有货可提。
是谁为ASM太平洋这类的国外企业提供了大量订单?是全国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LED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以产业规模位居全国首位的广东省为例,惠州科锐、比亚迪照明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人民币的项目相继上马;德国欧司朗、台湾晶元光电、李洲电子等纷纷进驻广东;康佳、创维、大族激光等上市公司也以并购、增资扩股等方式进军LED产业;更有东莞勤上、东莞富华、风华高科等规模超亿元人民币的LED骨干企业。
广东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总规模超500亿元人民币的LED产业带,这足以看出当前投资LED的“疯劲”。尽管2010年我国LED照明行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人民币,相比2008年翻了一番,但是2011年以来,LED照明行业却陷入困境,暴露出行业的一系列问题。
投资狂潮引发产能过剩
高工产业研究院的数字显示:今年1月至7月,中国MOCVD设备增加超过200台, 预计2012年中国LED芯片产能将为2010年的10倍。目前中国MOCVD设备已达543台,算上在建的96个项目,总台数将达1642台。
设备数量大增,只是产能过剩风险征兆之一,而材料环节的产能过剩更让人担忧。国内LED蓝宝石衬底,现在年产能已达685万片,在建项目还有41个,投资额高达120.8亿元。如果扩产完成,年产能将升至1.01亿片。而2011年全球LED蓝宝石衬底需求不足5000万片,国内不到1000万片,产能严重过剩的趋势已经显现。
去年市场普遍对LED照明快速发展过于乐观,造成过量投资进入LED行业上游,也导致行业人才紧缺,以及结构性的产能过剩。今年上半年全球LED照明市场表现不如预期,据国内上市公司半年报显示,中游封装企业大多面临增量不增收的尴尬。‖
目前LED行业中,上游蓝宝石衬底产能过剩最为严重,中游封装产业虽然产能是相对过剩,但因为抗风险能力最差,所以预计年底会有近10%的企业被淘汰,而下游LED应用的整体表现最好。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LED产业的软肋。前两年各地竞相出台的LED投资规划和在建项目,已经远超出市场的实际需求,而产能盲目扩张的激情还在燃烧。
产能过剩引发行业危机
现阶段LED产能已经处于周期性、结构性的过剩状态,这让LED企业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对于大量处于行业中下游的中小企业,要度过三到五年的低谷期,资金恐怕早就耗尽了。
相比之下,行业龙头企业的日子要好过一些,很多企业已经上市,有足够的资金做支撑。最新资料显示,本土以LED为主业的上市企业有9家,已完成股份制改造的LED企业有上百家。
另一方面,大企业还有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和大额订单支持。以三安光电在芜湖的投资为例,根据投资协议,芜湖市政府给予三安光电购买200台MOCVD设备补贴,使三安光电在2010年获得设备补贴款达5.25亿元。作为投资的附带条件,三安光电还在芜湖获得了6亿元LED路灯的订单,从2010年起三年内,每年各采购2亿元。
这真是冰火两重天。LED行业不仅面临洗牌的格局,还因为产能过剩而面临利润下滑的危机。有资料显示,今年1至8月,上游蓝宝石衬底价格已经从35美元/片降至了13至15美元/片,平均降幅在50%以上;LED芯片和中游封装产品的平均降幅分别为25%和23%,下游照明应用产品平均降幅为21%,但部分灯串最高降幅为75%。与2010年的好年景相比,今年的市场寒气逼人。
下游企业更能体会到市场的无情。深圳某LED公司老板已经坐不住了,他坦言:“今年我们已经从电视背光转向照明产品。如果近两年内不能上市或者拿不到投资,很可能会撑不下去了。”这只是中小企业的一个缩影。如果MOCVD的布局继续扩张,产能继续膨胀,对中小企业的杀戮才真正开始。
企业自救:寻求市场生存偏方
目前LED终端照明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使企业发展陷入艰难境地。为了自救,LED企业正使出浑身解数,寻求生存之道。当前LED照明市场流行的偏方是“低价抢市”,它似乎成了“救世秘方”。
有个LED企业老板一口气列举了这个偏方的几大妙用:“LED真正进入应用照明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价格战只是第一关。对企业而言,价格竞争加剧是表现差异化、促进技术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的时候,也是加强服务与配套、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时候;对行业而言,价格战能放大市场格局,提升产品覆盖面,促使LED加快进入应用照明领域。”[!--empirenews.page--]
价格战的效果立竿见影。截至7月31日,LED二寸蓝宝石衬底从年初最高35美元/ 片,下降至13至15美元/ 片,平均降幅超过50% ;封装器件均降23%,最大降幅达37% ;LED应用产品价格均降21%。可怕的是,LED照明价格体系混乱,市场充斥大量低劣产品,这又使整个行业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
除了打价格战,LED照明企业也开始借助地方保护主义,寻求保护伞,以此提高竞争门槛。据透露,某LED照明巨头,将产业项目落地芜湖和扬州,提出的条件就是:当地政府必须保证市政照明订单。这家企业已获得的意向订单金额,保守估计在芜湖超过了6亿元,在扬州可能已达4.5亿元。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此类“政府订单”支持,LED企业是不太可能到当地投资几十亿元的。
打价格战,找保护伞,都是自救之道,但未必是救世之道。有专家提出,LED照明行业要真正走出困境,必须落实五大解决方案:一是呼吁政府继续加强对市场终端的补贴力度;二是生产企业要继续提升产品的性价比;三是企业要找准产品差异化定位;四是企业要加强销售渠道建设;五是企业、政府等各方要加强市场宣传。
政府施救:辨证施治,温和调补
政府似乎应该“辨证施治,温和调补”,才能对LED产业有效施救。国家补贴政策应该调整,补贴不应局限于LED产业的中上游,而应该加大补贴给下游的应用厂家,甚至补贴到最终消费者,这样才能刺激产业真正成长起来。
业内普遍认为,目前中国乃至全球LED照明业市场渗透率仍然很低,中国的渗透率1%都不到。但节能灯价格随着稀土价格上涨而随之上涨,这为LED照明提供了市场契机。未来24个月内LED照明产品的性价比将超越节能灯,迎来市场需求的爆发期。
未来市政照明、商业照明、家居照明将成为LED照明的三大市场。当下人们普遍看好的是市政照明和商业照明,而家居照明市场一旦爆发,将迎来LED照明的鼎盛时期。从现实看,LED照明市场需求的大规模增长,还依赖于政府补贴终端消费和企业销售渠道的自身建设,这才是让LED走出困境、回归理性的当务之急。